家长如何和老师交谈关于孩子的情况 如果老师常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家长最好不要回避交流,否则老师会误认为您不够重视。1 交流时要让老师感觉我们内心的感谢,孩子自控能力不足需要老师格外的关照,也给老师增添了不少麻烦。 孩子在学校的时间甚至多于在家中,换句话说,孩子的不良行为给老师带来的麻烦不少于家长,更何况老师要照顾这么多学生。对老师付出的劳动一定要心怀感激和尊重,千万不能因为老师屡次对孩子的批评而厌烦、愤怒,甚至迁怒于老师。与所有其他人一样,老师也渴望得到承认和感谢。家长不要觉得批评我的孩子其实就是在批评我,而是要秉着积极、解决和承担问题的态度和老师沟通,一起想办法。除非老师要求,否则不要让孩子站在边上听你们的谈话。 表达您对老师反映情况的重视,会配合落实老师的建议,一次谈话最好针对一件事或者解决一个问题,不要让老师感到太复杂,不要想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提过的事情就尽量不要再重复,且每次的时间不要太长,交谈频率不要太频繁,每月1-2次为宜。 注意交谈的重点 我们应该让老师知道孩子优点和缺点,而当我们在谈孩子有问题时,重点也要放在问题的原因以及可以如何解决上。例如家长知道怎么做对安抚孩子或鼓励孩子有用,就可以告诉老师作为参考。总之,初次交谈努力让老师觉得你是一个“坦诚、积极配合、勇于担当”的家长。 与老师交流的重点围绕孩子的现状,进步与退步都与自身对比,适时地透露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孩子在社交技巧方面的表现,应该是经常讨论的话题,由于班级像一个小社会,学校让孩子从和同龄人的日常交流中开始学会掌握社会技能,这点是家庭教育无法做到的,而社交方面的表现也是家长很难直接观察到的,这时老师的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 带着具体的问题和关注点去和老师交谈。家长最普遍问老师的问题就是“我的孩子最近表现如何?”,其实对于这么“泛泛而问”的问题,老师只能“泛泛而答”,可能就是“和以前差不多,稍微有点进步,没有以前认真”,这其实对家长教育孩子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如果把问题具体到“现在上数学课小动作少了点吗?“早上做广播操守纪律点了吗?”这样的问题得到的回答会更有意义。 家长是否要主动将孩子的就诊情况告诉老师?我觉得应该视情况而定,如果孩子主要存在是注意力缺陷,而多动、冲动、守纪律方面并没有很大问题,老师没有发现,那么家长不必要主动和老师讲孩子的就诊细节,如果老师提起孩子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只需要告诉他,已经带孩子就诊,并在医师指导下积极治疗干预,请老师关注孩子这方面的变化。如果孩子存在多动、冲动的表现,那上课很可能会影响其他孩子,破坏课堂纪律,那么家长应该主动告诉老师,并告诉老师自己的预期目标(千万不要太高),同时告诉老师,多动症发病率在百分之六左右,并且自己很积极地在医师指导下治疗干预,希望能获得老师的帮助,座位离老师近一点,多提醒,多邀请孩子回答一些能够达得上来的问题等等有利于调整孩子的分心走神,改善注意力。
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智商的作用往往只占小部分,情绪智商在其中起到更至关重要的作用。情绪智商同样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与技巧,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了解自己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有效管理情绪、自我激励、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提升情绪智商的功能在于,成就自己的同时幸福、平和、快乐地生活。儿童带着家庭的心理烙印成长,亲子间积极的情感互动,奠定的是强大心理功能的基石,是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理健康资源。父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论怎么高估都不为过。在高度重视学业成就的当今,家长该如何兼顾到更全面的学习目标与能力培养:人生态度价值观、适应与耐受挫折能力、沟通能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我把这些能力的综合形容为一个平衡轮,它可以帮助孩子成长的路走得更稳、走得更远。今天的话题是情绪能力的培养,先讨论怎样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懂自己的情绪。孩子与生俱来的基本情绪是喜、怒、哀、惧,在社会化人际互动中,从家长、老师等重要他人的评价反馈中,逐步产生复杂的认知情绪,即与认知相关的社会化情绪如:自豪、羞愧、委屈、伤心、激动、满足、内疚、难堪……一些高级认知情绪是在体验中学习到的如:轻视、失望、厌恶、妒忌、沮丧等等,当这些复杂情绪出现时孩子是不知道的,只是感到不舒服或是紧张、害怕,他们并不能识别,并不能很好地懂自己为什么这么难受。我们会习惯地区别情绪的“好与坏”,如愤怒是‘坏情绪’,会让人变得冲动失控。”恐惧也是“不好的情绪”会让感觉你是胆小的,委屈懊恼时哭哭啼啼更会被界定为“懦弱”难接受。但实际上,情绪是没有“好或坏”、“对或错”的。所有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暴怒、嫉妒、痛恨、沮丧等等。而这些让人不舒服的情绪,也有它们的价值。有时情绪可能是一种“警告信号”,比如恶心感能促使你尽快回避或是摆脱潜在的危害。如果你抗拒你的情绪,你也就无法从感知情绪中获得提示,及时调整与转化。不论正面或负面都具有独特的功能的,对负面情绪及时正性转化,将成为积极的心理能量,反之,负面、消极的情绪越不被识别、长期压抑无法释放,蓄积越深,一旦爆发危害性越大,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6年级的学生,考试回来很难过地哭泣,妈妈问怎么了?孩子说:语文可能考砸了?!妈妈说我帮你去问问老师看到底怎么样?老师反馈说考得很好,最后结果出来了分数是全区第一名!妈妈说:你看你,有什么好哭的,你考的很好,应该高兴庆祝一下……进入初中后孩子考试前后都会出现明显的紧张,害怕考砸,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入睡困难、头晕、胸闷、乏力、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成绩的下降有反过来又加重对考试的害怕和全身的紧张症状。从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常见的做法:否认感受,有什么好哭的?!也就是说你的感受不必要,用考试结果是好的一笔勾销孩子内心体验到的紧张与恐惧,转移注意力回避痛苦感受,用庆祝一下吃顿大餐做安抚。在第一时刻家长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情感支持。没有能力积极响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是有意无意地采取回避、否认的态度。孩子发出的SOS信号没有被妈妈接收到,可谓错失良机。久而久之孩子会跟着学会了否认自己的感受,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不明白自己的内心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情绪波动。自我怀疑:“我有这样的感受,是不是我不够…….?”同时对表达情感的需求降低。由于他们很少表露需求,与家长情感交流渐渐减少,家长很难了解到他们想法,甚至可能关闭内心亲子关系渐行渐远。不熟悉自己情绪和情绪间细微的不同,未经处理的情绪长期积压,得不到释放,负面能量积累在身体里,会引起明显的躯体症状:头痛、头晕、腹痛、恶心、胸闷、睡眠困难、专注力下降等等。有部分孩子在压力无助的境遇下不知不觉依赖不健康的方式回避现实痛苦如电子游戏成瘾。在成长过程中,会照料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长,在孩子哭泣的时候会首先关心孩子的心情:帮孩子识别并表达自己的莫名的紧张不安与恐惧。家长及时的情绪关怀会促进孩子发展出自我关怀的能力,更多地用积极健康的方式应对负面情绪。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孩子,也容易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推测他人的需求,不会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或是虽然能意识到他人情绪低落,却不知道该怎么让别人好起来。就像这为妈妈,也许从小情绪没有被接纳、被重视,很难有能力接纳和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在学会了解自己的情绪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识别他人的情绪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才有机会获得有效管理情绪、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情绪的产生并不遵循逻辑,有时会让人觉得情绪来得莫名其妙,为了回避这种不可控、不可预测的情绪变化,人们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实际上,如果你努力地找,总能找到情绪产生的缘由。既然情绪的产生有背后的缘由,那么找出情绪产生的原因,能够提升人们的情绪管理能力。首先,训练识别情绪。帮助孩子说出自己的当下的情感体验到是什么,是快乐、悲伤、还是愧疚、懊恼、沮丧、委屈、自责。试着学习更多的用来表达情绪的词汇,与当前的情绪挂钩。接着是无条件接受。用不评判的态度去观察孩子的情感。不要对情绪标签对错、好坏、应该不应该。不要说:“你现在的情绪不好”而要诱导性的问:“你现在感受怎么样?你身体是什么感觉?如果情绪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家长此刻是帮助者的角色,助人的先提条件就是接纳,营照接纳的环境,鼓励倾述,把打断降到最低,欢迎情绪出来,好好地接待它,学会与孩子的负面情绪相处,带着成长的心态去陪伴,停留在痛苦的情绪里,去感受它,探索到负面情绪背后深层的想法。负性情绪只有在被允许的前提下、宣泄、释放才彻底,帮助孩子表达,点到体验到情绪,如:我能体会到你现在的心情,是沮丧,我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会有与你一样的感受……孩子懂得自己的情绪是建立在大人共情性的安抚与表达的基础上。敏感地觉察孩子的情感体验,在什么样的境遇会有这样的感受,那个因素会此相关?重视潜抑在情绪下的认知与想法,如果一下子找不到缘由,可以追溯上一次有类似情绪时,是什么情境。不断的探索可以帮助孩子更深入的理解自己,找到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及很好地控制情绪,而非被情绪控制。为良好地管理情绪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本文系李荣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家庭环境中,亲子互动的过程中抓住下述环节,对孩子语言发育会有积极的影响,以达到提升孩子语言能力的发育。倾听靠近孩子,关注地看着他,等待孩子给你发出某个信息(例如:伸手、指、看、发出特殊声音等),你猜测一下他正在努力想表达内容是什么,试着帮孩子说出来:使用简短的句子说出他的想要表达的信息,例如,如果你的孩子拉你的手,想要你给他开门,你就说:“开门,要开门!”模仿声音模仿:通过模仿保持持续有效互动,当孩子自发乱语,发出咿咿呀呀等声音时,靠近孩子,模仿他的发声,你来我往,维持发声交流。动作模仿:如当你的孩子敲玩具鼓的时候,进行轮流,你也敲鼓。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在吹泡泡的时候,说:“噗……”,那么你也说:“噗……”,同时蹲下来,靠近孩子,与他目光对视。如果孩子在地板上来回推小汽车,那么你也做相同的动作,然后等待孩子的反应。配音动作在日常活动中,重复使用相同的语句,你的孩子将会体验到熟悉而重复的词汇,这些词汇每天都会发生。例如,早晨在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说穿裤子、衬衫、袜子等。当你给孩子洗手的时候,你可以说点什么,例如“打开水龙头”、“水好暖和”、“用香皂洗手”、“用毛巾擦肚子”。需要注意的是在说完之后,等待,给孩子一个使用动作、声音、肢体语言等进行沟通的机会。在每天相同的情境中,当你的孩子听到熟悉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语言的意义。肢体语言被认为是学习说话的“桥梁”。为你的孩子提供一个机会,让孩子能够发送特定信息,让大人明白他喜欢什么。如:拿出两个东西(如苹果和香蕉),先给孩子看一样东西(如苹果),并说出它的名称 ,然后给孩子看第二件东西(如香蕉),再问“你想要苹果,还是香蕉?”,你说“苹果”的时候,手里拿着苹果;而说“香蕉”的时候,手里拿着香蕉。你的孩子将会使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发送信息,让你知道他想要什么。只要孩子让你知道他想要什么,就满足他们。这使得孩子体验沟通的力量。保持目光交流在和你孩子玩的时候,低下身体,这样你处于孩子的身体水平,面对面,或孩子坐在高脚椅子上,与孩子面对面而坐。保持目光交流。孩子在地板上玩的时候,坐或躺在地板上。 在这种方式中,你的孩子能够更佳地看着你,更好地听你说,你们两个人之间的关联将更加紧密。少提问多陈述当你给孩子信息,而不是向他们提问,孩子能够学会更多。尽量减少以提问或问题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而是使用陈述句(说描述)。描述在日常生活中让你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如你的孩子正在捏橡皮泥,不是问:“你正在做什么?”而是描述他正在做什么,如:“哦,你在捏橡皮泥。”你的孩子看某本书里老虎的图片,不是问:“那是什么?”你可以描述:“那是老虎。”总之将孩子想表达的信息翻译出来,说给他听,耐心等待,给孩子一个交互沟通的机会,使用“有趣”的词语,激发孩子模仿的兴趣;模仿你孩子的声音和动作;日常活动中使用相同的词汇和孩子说话;使用肢体语言、动作和演示;为孩子提供一个机会,要面对面;少提问题,直接陈述性表达。
总访问量 3,295,592次
在线服务患者 5,903位
科普文章 31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