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连续接诊几例双相障碍,有3例均为12岁,发病年龄为10岁和11岁。这让我不禁想说说儿童的双相障碍:有资料显示儿童双相平均起病年龄为8.1±3.5岁。回顾性研究表明,60%以上成人双相在20岁之前首次发病,10岁前首发者占10-20%,最早为2岁!每每看到这样的孩子,心里很不舒服。我们有一个小病人是这样的:前两天稚嫩的面容上的双眉不展,不停的自语着“我不信你们,你们不能这样贬低我……”,在病区走廊来回转,谁也不理。2天后却自信满满,“我要教导你们,我会成为老师、歌唱家,会把所有的坏孩子都教好”,在病区的读书室把杂志逐页批改,认为杂志上写的不够好,要改的更好点。在儿童时期的抑郁状态精神病症状中幻听多见,妄想少见,明显的不快乐的感觉较少,更多的表现为易激惹、发脾气、焦虑、恐惧和对抗等行为,也有在抑郁前期出现躯体症状,70%的患儿至少有一种功能损害的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疼、腹痛、视力模糊等;而在躁狂发作史多出现易激惹、长时间做一件事,自信、在同伴面前专横、违抗家人、老师,甚至出现严重的攻击行为。儿童时期混合发作者占20-84%,儿童双相通常要3-4年后才被发现和治疗,5-10年得到确诊。青春期前起病的双相障碍和成年期双相障碍(成年期抑郁时有明显的思维迟缓、情绪低落、意志减退;躁狂时有明显的思维奔逸、情绪高涨、意志增强)的差异大,69%的患者可能被诊断为“单项”抑郁、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等。且儿童双相障碍会有其他共病,预后更多出现慢性病程。故对儿童期的情绪、行为问题要家人要重视,要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的儿童心理科就诊,避免误诊而延误治疗。本文系马雁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门诊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孩子已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医生反复告知需尽快用药,有条件尽可能住院治疗,这时患儿的家人仍会反复说:孩子还小,我们不想让孩子住院,能不能不用药,先进行心理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常慢性发病,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有些可有数月到数年的时间内仅表现为基本个性改变。在病情明朗,已确诊是精神分裂症时孩子很多是已发病很长一段时间了,这时需要尽快的规范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配合心理治疗。因为延误治疗将引发以下的问题:(1)患儿病态的行为带来继发性的自伤自杀、伤人毁物、受到他人的伤害等;物质滥用(如抽烟、饮酒)等问题增加;(2)总体预后变差:接受药物治疗前精神症状持续时间越长,其恢复越慢,缓解常不彻底,复发率增加。治疗延迟可恶化长期结局,可导致长期的病态,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业、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的发展。
“医生,我的孩子自1岁左右就发现晚上入睡困难,现在9岁了,每天都在晚上12点以后才能睡着”。听着妈妈的诉说,一旁坐着的孩子只是默默的坐着。随着妈妈的诉说,我了解到这个孩子自小活泼好动,在幼儿园不能听从管理,不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常被同龄孩子排斥。上小学后活泼多动明显减少了,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磨蹭,学习困难、成绩差。经详细了解病史后,给予智商测定,出人意料,这孩子的智商居然是130,高智商的学习困难生!脑电图无异常。多动指数高。睡眠监测有明显异常。最终我诊断这个孩子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就是我们平日里说的多动症。“我们孩子很安静啊!”孩子的妈妈不太理解,她的孩子没有明显的多动,怎么是“多动症”呢?不是不多动就不是多动症。多动症有3个类型:1、混合型,最常见,同时具备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的表现;2、多动冲动型,孩子动作多且常无法控制冲动;3、注意力缺陷型,注意力集中困难,且无过度的多动。多动症的孩子也常会有睡眠障碍、学习、情绪、品行等障碍。这个孩子就是注意力缺陷型的多动症。多动症的治疗,目前我们常在监测孩子身体情况下给予药物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行为治疗等。经积极的治疗,绝大多数的孩子症状可以得到改善。未能被治疗的孩子,将有一半的孩子的症状会延续到成年。所以当孩子出现情绪、行为、进食、睡眠等方面和其他同龄孩子不一样的时候,家人一定要给予重视,及时诊治。本文系马雁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总访问量 175,977次
在线服务患者 182位
科普文章 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