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或做其他活动时腿部疼痛可能是外周动脉疾病的征兆。外周动脉疾病是在静默状态下发展起来的,血管变窄,直到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导致抽筋和腿部疼痛。体力消耗引起的疼痛是一个典型的标志。当病情严重时,会在腿上形成伤口,无法愈合或导致脚或脚趾发黑。 外周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和性别。男性和所有65岁及以上的人最有可能患上这种疾病。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不受控制的糖尿病和心脏病。任何有危险因素和腿部疼痛的人都应该和医生谈谈。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锻炼或步行,你甚至不会知道你有它,直到它已经悄悄地进展。大多数医生也会建议你多走路来改善病情,因为这样会鼓励你的身体在阻塞处形成其他血管。 治疗高血压、胆固醇和胰岛素水平等危险因素的药物可能会有所帮助,但外周动脉疾病在发病后无法逆转。无论发生什么堵塞,除非植入支架或绕过支架,否则都不会消失。但风险因素的改变可以减缓疾病的进展。 在步行不能改善病情的情况下,70%到80%的患者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得到帮助,在血管内放置气球或支架以改善循环。更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外科搭桥,将受损血管的血液重新输送到附近的好血管。
高血压的危害有哪些 心脏损害,高血压对心脏的伤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心脏血管的损害。高血压主要损害心脏的冠状动脉,逐渐使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而发生冠心病。左心室负荷增强,心肌强力增加,心肌耗氧增加,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降低,心肌供氧减少,因此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二是对心脏本身的损害,动脉压力持续性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形成代偿性左心室肥厚。易发生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心脏扩张。而高血压所导致的心脏损害、可以导致心律紊乱,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等。 脑血管损害,头晕和头痛是高血压最多见的脑部症状,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持续性沉闷不适感,经常头晕可妨碍思考,降低工作效率,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尤以近期记忆力减退为甚。临床上高血压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有脑出血、脑梗死等。脑出血的病变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和紧急处理情况对病人的预后关系极大,一般病死率较高,即使是幸存者也遗留偏瘫或失语等后遗症,患者致残。 肾脏损害,高血压与肾衰竭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一方面,高血压引起肾脏损害;另一方面肾脏损害恶化高血压的预后。一般情况下,高血压病对肾脏的损害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由于肾脏的代偿能力很强,开始唯一能反映肾脏自身调节紊乱的症状就是夜尿增多。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动脉硬化。当肾功能不全进一步发展时,尿量明显减少,血中非蛋白氮、肌酐、尿素氮增高,全身水肿,出现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肾脏一旦出现功能不全或发展成尿毒症,损害是不可逆转的。 高血压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 我们常说的高血压,不是由其他疾病引起,而本身就是一种病,称为原发性高血压,也叫高血压病,或者简称高血压。绝大部分高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疾病。 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复杂,很难在一个家族中确定哪个是正常的,哪个是患病的。只有通过对大量患者进行研究后,才能确定遗传因素在多基因病发生中的作用。多基因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除与遗传因素相关外,一家人相似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影响也较大。 研究发现,父母均患有高血压者,其子女今后患高血压的概率高达45%;父母一方是高血压患者,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是28%;而双亲血压正常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仅为3%。而高血压病患者的亲生子女和养子女生活环境虽一样,但亲生子女更易患高血压病。 而且,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患高血压病的危险是无高血压家族史者的1.79倍,父母双亲均有高血压史者的高血压患病率为无家族史者的2倍。除了遗传因素外,生活习惯对高血压的影响也很大,有高血压家族史者,如果生活习惯健康而规律,那发生高血压的几率会大大下降;没有高血压家族史者,生活不健康且不规律,也容易发生高血压。 此外,有些疾病可以引发高血压,比如慢性肾炎等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称为肾实质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称肾血管性高血压,二者又合称为肾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也可以引起高血压。这些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统称为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这些疾病的一个症状,但继发性高血压相对较少见。 这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可导致高血压 盐摄入过多。高盐饮食不仅会引起体内水容量增加从而导致高血压,还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而这个系统的活性过度增加,也会导致高血压。据统计,我国居民每日盐的平均摄入量,男性14.3g,女性12.3g,平均为13.3g,显著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推荐的5g/日盐的水平,属高钠饮食国家之一。而中国高血压患者中近60%是盐敏感性高血压,高盐、盐敏感性是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特征。 长期大量饮酒。饮酒与高血压水平呈正相关。我国一项研究发现,每日饮白酒30ml,收缩压可增高4mmHg,舒张压增高2mmHg;每日饮白酒60ml,收缩压可增高6mmHg,舒张压增高2~4mmHg,而且所有人都会出现高血压。 肥胖也是高血压的发病因素。研究发现,体重每增加10kg,血压可升高5~20mmHg。 精神因素。比如精神压力大、晚睡、作息不规律等,都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而诱发高血压。 高血压的十大谣言 谣言一:偏方能治高血压 一种治疗方法一定要有循证医学证据来证明到底有没有效。偏方的安全性到底有没有效,都没有得到精确的证实。别人的香草有可能就是你的毒药,得了高血压并不是多么大的一件事。因为高血压可防可治,不要把偏方当做唯一的救命稻草。 谣言二:益母草能降血压 关于益母草降血压,目前仅有小型的动物实验,应用益母草的水煎液1000mg/kg,服用7天后血压平均降幅约3mmHg,服药2周后血压降低在10mmHg以内,并且不能将血压降至正常。这种降压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人体不可能服用如此巨量益母草,过量服用会导致乏力、酸麻疼痛、下肢瘫痪、大汗、虚脱等不良反应。 谣言三:芹菜、小茴香等含盐量高,高血压患者不能吃 有人说芹菜含盐量高,也有人说它可以降血压。这样的谣言不可信。小茴香和甜菜叶也是一样,都是自相矛盾的。 每100克芹菜茎里含钠量是150毫克,相对其他的菜含钠量高了一点,但离我们每天的食盐摄入量还差很多,这个菜你喜欢吃就吃,只是不要吃太多,也不要拿它当降血压的神药。 谣言四:跷二郎腿会致高血压 正规的测血压之后再测跷二郎腿,跷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已经很累了,血压增高一般不会超过10个毫米汞柱。目前为止,科学上没有跷二郎腿可以导致高血压任何证据。 谣言五:鸡肉是高血压克星 鸡肉好吃,但血压难降。首先,鸡肉中的精氨酸和胶原蛋白降压仅限于一些基础小研究和动物实验,对人体的研究没有证据。另外,鸡肉里面含有的精氨酸、胶原蛋白的含量并不突出,很多食材比它含的多。 谣言六:可通过掌纹来诊断高血压 掌纹属于皮纹的一种,是先天遗传,胚胎时期就开始形成了。皮纹的图案一旦形成便保持固定不变。血压随时随地都是波动的,跟皮纹更是毫无关系。 谣言七:没有不舒服,可以不吃药 高血压有将近1/3的病人可以毫无症状,或者症状很轻微,但不能说患者觉得舒服了就不吃药。症状不能反映血压的水平,血压监测是指导降压治疗的金标准。 谣言八:贫血的人不会患高血压 贫血是指血红蛋白的含量不正常,不是血量减少了。贫血的人可以得高血压,高血压的人也可以得贫血。血压主要由心肌收缩力、心排血量、血容量、周围动脉阻力等因素决定,血液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跟血压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谣言九:高血压病人不能吃蛋黄 一个蛋黄大概250毫克到300毫克的胆固醇,人体内的胆固醇70%都是内源合成的,只有30%左右是靠吃进来的,所以吃只占一小部分。 另外,即便吃进去一个蛋黄,口服吸收率按50%到70%,大概只有150克到210克进入到血液,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2500毫升血浆,吃1只鸡蛋可使每100毫升血胆固醇增加8毫克,这个是微乎其微的,可以忽略不计。 谣言十:多数高血压可根治 严谨来说,很少部分的高血压是可以根治的,比如说一些继发性的高血压,甲亢引起的高血压,把甲亢治疗好了,高血压自然就好了。但这种继发性的高血压在所有病人中不到5%,绝大部分是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如果能够严格地自律,合理膳食,多活动,另外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可以根治的,但这样自律的病人是极少数。 五种简单方法降血压 减重、少吃盐、多运动和戒烟都是能持续降低收缩压的非药物好方法。如果你想实现更好的降压目标,可以参照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网站”总结的5种简单方法。 1.坐姿应正确。坐着时双脚晃动或交叉,是介于坐和站之间的姿势,会影响血压读数,因为两种姿势的血压是不同的。正确做法是:端坐在椅子上,后背平靠椅背,双脚平放在地板上,双腿不要交叉,否则会影响血液流动。 2.手臂有支撑。如果你的手臂在测量血压过程中位置太高或太低,心脏泵血就会更费力,导致血压读数偏高。正确做法是:把手臂平放在桌子上,与心脏的位置持平。 3.呼吸要缓慢。压力大时,血压就会上升。深呼吸可以缓解压力,降低血压。正确做法是:用鼻子深吸气,充满胸膛和腹部,然后慢慢通过嘴呼气,重复上述过程。 4.吃黑巧克力。一项对35项相关研究进行的文献回顾发现,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吃富含黄烷醇的食物,如可可和黑巧克力,能将血压降低2毫米汞柱。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在测量血压前吃它,日常生活中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才是正道。 5.做握力练习。研究发现,健康成年人每周做3次简单的握力练习,每次15分钟,持续10周后,收缩压就可降低约10毫米汞柱。不过要注意,避免在测血压前1小时做握力练习,以免影响结果。 来源: 人民健康网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各位病友,随着新型抗凝药利伐沙班的上市,它的简便快捷,不需要抽血进行口服抗凝药监测等优势,给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带了了福音。当然,由于价格等经济原因,华法林作为疗效确切的抗凝药物,并没有完全的退出市场。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也经常遇到口服华法林治疗的各种困惑和咨询,现在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希望对广大服用华法林的病友有所帮助。 目前常用的抗凝药是华法林(Warfarine),国产的剂量是每片2.5mg(进口有5 mg 、3 mg两种剂型),药品要防止曝光和受潮,建议冰箱冷藏。华法林须每天、定时服用,不可忘服。最好服用同一药厂、同一品牌的华法林。 服用华法林应定期化验凝血酶原时间(PT),以检验它的抗凝效果。 (1)手术后至出院前,医生一般已将大多数病人的华法林剂量和凝血酶原时间(PT)调整至合适范围。病人应明了自己服用的华法林剂量和凝血酶原时间。但出院后凝血酶原时间仍须反复检查,达到稳定,化验的医院最好固定。术后早期或更改药物品种、剂量后应2-3天化验一次PT,待稳定后可逐渐延长间隔时间,但我们建议每周复查凝血指标,需终身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可在摸清药物规律后有计划的在医生的指导下延长检测PT的时间。 (2)理想的凝血酶原时间是正常对照的1.5-2倍。如正常人一般是12秒,患者的应是18-24秒最为理想。若PT低于18秒,则应增加华法林的剂量;若超过2倍(24秒),则减少剂量;改变华法林剂量最好与医生联系。改变华法林剂量后,必须再反复化验凝血酶原时间,直到接近理想指标。检测也可以以国际标准比率为标准(PT—INR),PT-INR的理想范围是2-3。 (3) 华法林超量,可以引起出血,剂量不够,又达不到抗凝的效果。依据上面提到的判断标准,增减药物有以下方法:a 每天增减半片:即1.25mg。 b 每天增减1/4片,较a的调整程度更小 。c 隔天增减半片或1/4片。d 每天增减一片。 患者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凝血酶原时间检查结果和服药剂量)选择适合的方法。我们推荐在和医生联系不方便,得不到及时指导的情况下,选择第二种方式,也就是每天增减1/4片。 (4)凝血功能一般在上午抽血查,不需要空腹,但抽血晨不能服用华法林药物,抽血后即可服用。如果患者每天华法林用量不同,比如:一天一片,一天一片半。则抽血前一天的华法林用量应为小剂量(即一片)。 抗凝治疗的注意事项 1,饮食:可吃正常饮食,但每日食用绿菜量要大体相当,绿菜量过多会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过少会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另外,食用肉食量也会影响凝血酶原时间稳定,食用肉食量过多会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过少会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都会影响抗凝的稳定。如果要达到稳定的药量/药效比值,就需要患者减少饮食变化,绿叶菜和肉不是不能吃,前提是每日的菜量和品种必须稳定,不能变化太大。 2,药物:抗凝药的抗凝作用受其他药物的影响称作干扰。如苯巴比妥类、阿斯匹林、潘生丁、消炎痛、氯霉素、新霉素站等能增强抗凝作用;维生素K及止血药能削弱抗凝作用。无论增强还是削弱都影响抗凝药的作用的稳定。因此,应尽量避免,如不得已必须要用上述药时,必须在用药过程中由医生密切观察,而且作多次化验,凝血酶原时间如不理想应按前述要求,调整抗凝药剂量。 3,抗凝期间做手术: (1)外伤出血:如可作局部或缝合加压包扎止血的,不要轻易停用抗凝药。 (2)大出血或某种原因须作急诊手术:可静脉注射华法林拮抗剂——维生素K1 30mg。在4-5小时后进行手术。若不能等待,则可在手术前静脉注射维生素K1,及时进行手术,手术中仔细止血,等待无渗血后再结束手术。手术后36-72小时,在局部无继发性出血情况下,重新开始抗凝。 (3)如因某种原因须择期手术:可在手术前停服抗凝药2-3天,化验凝血酶原时间,在达到接近正常后手术。手术后36-72小时重新开始抗凝。 4,抗凝药片将服完前一个月,应设法提前购买,切不可因此而中断抗凝治疗! 5,可作适当体育活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尽可能避免参加易受外伤的工作或活动,否则引起内出血后果严重。 6,已婚的育龄妇女在服用华法林期间,应采取避孕措施。 7,服抗凝药后,妇女月经量一般不致增多,如有异常增多,可减量或停药,待月经一过,立即恢复原来服用剂量。 8,每日服抗凝药情况应登记在本子上并适时填写凝血酶原时间,去医院看病时,务必随带,以医生参考。请定时按以下表格形式记录: 日期 华法林剂量 凝血酶原时间
总访问量 2,596,435次
在线服务患者 5,865位
科普文章 130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