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光华
主任医师 教授
普外科主任
肝胆外科王平
主任医师 教授
副院长
肝胆外科卫强
副主任医师
3.8
肝胆外科王超
主治医师
3.7
肝胆外科贺冠海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肝胆外科贾长库
主任医师
3.7
肝胆外科徐孙兵
副主任医师
3.6
肝胆外科周立新
主任医师
3.6
肝胆外科蔡阳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肝胆外科陆贝
副主任医师
3.6
朱含章
副主任医师
3.6
肝胆外科陈瑾
主任医师
3.6
肝胆外科郑鑫华
主任医师
3.6
肝胆外科沈伟敏
主任医师
3.6
肝胆外科倪杰
主任医师
3.6
肝胆外科万亚锋
副主任医师
3.6
肝胆外科贾忠
副主任医师
3.5
肝胆外科陈斌
副主任医师
3.5
肝胆外科周卫江
副主任医师
3.5
肝胆外科陈峻
副主任医师
3.5
王建国
副主任医师
3.5
肝胆外科陆军
主治医师
3.5
肝胆外科刘凌
主治医师
3.5
肝胆外科杨祺俊
主治医师
3.5
肝胆外科李捷
主治医师
3.5
肝胆外科殷俊杰
医师
3.5
肝胆外科王京瑞
医师
3.5
肝胆外科汪恺
医师
3.5
肝胆外科许圣均
医师
3.5
他是浙江大学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助理、医务部主任、肝胆胰外科副主任、绍兴第二医院(浙大一院绍兴分院)副院长,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第六届“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获得者。主持 863 课题、973 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他是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常委兼总干事,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委员、肝移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这些头衔与眼前这位身着白大衣,脸上挂着暖暖微笑的儒雅男子联系在一起,正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句诗词的完美诠释。徐骁教授刚做完一台手术,顾不得疲惫便匆匆来到采访现场。 在挑战中感受医生责任和快乐患者重获健康是我最大的快乐。徐骁的父母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较早一批科技工作者,他们对医生这个带有“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解除病痛”色彩的职业充满尊敬,徐骁自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这份尊敬,这份尊敬也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高考我所有志愿都是医学专业。”对于自己当时的执着,他充满自豪感。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当他面临选择专业和导师的时候,正值器官移植、肝癌、胰腺癌等手术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开展的关键时期。1993年郑树森院士做了浙江省第一例肝脏移植手术,掀起了中国第二次肝移植浪潮。“1995年我选导师的时候,浙大一院的肝移植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郑院士的开创性工作给了我很大启示和引领,也吸引我们一群年轻人加入到郑院士的团队。”说起他的导师,徐骁总是掩饰不住的尊敬与感激。“我能在不到30岁就到香港大学外科学系玛丽医院进修,完全是郑院士给予的机会。”在玛丽医院的学习,徐骁印象最深的是其所在实验室挂着的一张照片,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郑树森院士在香港做博士后时在实验室的工作照。郑院士作为第一助手参加了香港第一例肝移植手术并获成功,该手术成为当年香港十大新闻。而成功的背后则是郑院士在香港艰苦卓绝地开展了400例猪的肝脏移植手术。“我2001年去香港时,差不多已过了10年,那张照片一直挂在那里,时刻激励着我勤奋向上。” 如今,他跟随着郑院士带领的肝脏移植技术团队,走到哪里,他们的技术就带到哪里。而肝移植技术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老百姓。肝胆胰外科是大外科手术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对医生的体力和脑力要求都是极为苛刻。“在我还是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的时候,曾有很多个除夕夜,当我们做完手术,听到手术室外面传来鞭炮声才感觉到,哦,过年了。” 徐骁深爱着这份极具挑战的职业,看着患者重获健康,是他感觉最快乐的一件事。 医患沟通中医生是主动方从患者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医患间的交流才能更顺畅。做好一个外科医生,并不仅仅是完成一台漂亮的手术,更需要做到与患者共同对抗病魔,因此医患间的理解和沟通更为必要。“我们治疗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患者。他想到了什么、在担心什么,如果医生能去感同身受,多替他们考虑,那么医患之间的交流才能更加顺畅。”徐骁认为,医患沟通,医生应该担当主动角色。目前像浙大一院每天都有超万人的门诊量,这些患者中有普通疾病,也有疑难杂症。然而医疗资源有限,医生很难做到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留给每一位患者。“我的专家门诊号一般严格限制在一定数目。对于近期来复诊的患者,我会建议他们只挂普通号。上午8:00~11:00集中精力诊治挂专家号的患者,11:00以后的时间就留给复诊普通号患者,回答咨询,并提供后续治疗方案。”徐骁的这项举措,对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都是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临床医生应重视科研的临床转化医生若只是机械重复前人工作,很多临床问题就永远无法突破。 “郑院士一直教导我们,患者是最好的老师。从查房、决定治疗方案、术前准备,到手术时的团队配合、术后并发症防治及术后辅助性治疗,管理一个患者可以学到很多。尤其在面对疑难病例和并发症的处理时更应迎难而上,不断积累经验,以便更好地救治患者。”徐骁深刻感受到,要成为攻克疾病的医生,除了积累经验,还应该有科研思路作为支撑。“这些科研思路来源于临床实践。例如,临床实践中发现,同样是胰腺癌患者,经过放化疗,只有部分患者肿瘤明显减小,而有些没有变化甚至有进展。这提示同一种肿瘤不同分子分型对放化疗的敏感度不同。如果知道肿瘤特殊分子分型,就可以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疗效并为患者减少痛苦和经济损失。此外,很多肝癌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缺乏早期诊断的敏感检测手段。”“若医生只是机械地重复前人的工作,这些问题就永远无法突破。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做科研,且选题要来源于临床,这样才能更好服务于临床。”秉承这些理念,徐骁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2006年,他远赴德国基尔大学分子肿瘤中心开展蛋白组学研究,归国后在郑院士的支持下组建肝病蛋白组学实验室;2012年,徐骁作为项目负责人,联合国内6所大学和科研单位,成功申请863课题“肝病发生发展与肝癌转移复发的蛋白质分子标志物的临床应用研究”。目前,已研究发现并验证了一批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分子标志物。鉴于在肝病蛋白组学领域的成就,徐骁的学术论文多次被在西班牙、美国和澳大利亚召开的国际肝移植协会年会收录。2014年6月受邀在英国伦敦第20届国际肝移植协会年会上进行学术报告,引起肝移植学界广泛关注。 忘我工作 只争朝夕“辛苦倒是说不上,只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希望能做更多的工作去帮助患者战胜疾病。”作为博士生导师,徐骁非常推崇他的老师郑院士的治学之道,也十分重视对学生们的带教和指导。他关心学生们的生活,指导他们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提高医者荣誉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热爱医学工作,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和科研上;以身作则,“授之以渔”,鼓励学生多看文献,增强创新意识,努力争取国际会议中作大会报告的机会等。“亦师亦友的时候,学生的进步最快。”他笑言,而“亦师亦友”也正是学生们对他的普遍评价。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常委兼总干事,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委员、肝移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是徐骁的学术身份。“我非常有感触,最近10余年来,中国的器官移植事业在郑树森院士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将致力于推动中国器官移植行业规范、标准、指南、专家共识的建立和完善,我为能在这些工作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而感到高兴和自豪。”笔者所闻所见,深有感触:“这样工作真是太辛苦了!”徐骁教授感慨道:“辛苦倒是说不上,只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希望能做更多的工作去帮助患者战胜疾病。”
总访问量 90,840次
在线服务患者 1,178位
科普文章 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