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甲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科主任
心血管内科严凌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2
心血管内科周杰
副主任医师
3.1
心血管内科范可为
主任医师
3.1
心血管内科晋从海
副主任医师
3.0
心血管内科龚艳艳
副主任医师
3.0
心血管内科张斌
主治医师
3.0
心血管内科章鸿
副主任医师
3.0
心血管内科熊恩来
副主任医师
3.0
心血管内科汪坤
副主任医师
2.9
吴方斌
副主任医师
2.9
心血管内科汪杰
副主任医师
2.9
心血管内科赵永燕
副主任医师
2.9
心血管内科杨茹
副主任医师
2.9
心血管内科杜慧玲
主治医师
2.9
心血管内科朱红涛
2.9
心血管内科李必龙
2.9
心血管内科潘令新
2.9
老张在心内科门诊就诊,病人很多,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高达180/110mmHg,而在家自测血压基本在160/100mmHg,他很困惑:为什么血压差这么多?血压到底怎么量? 血压的测量分为诊室和诊室外血压测量,诊室血压测量即在就诊时由医生在诊室测量的血压,诊室外血压测量指患者家庭自行监测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诊室内血压测量的准确与否非常重要,我个人的体会患者在在诊室就诊的时候,心态往往着急和紧张,这时立即测量血压肯定会很高,一定需要坐下休息5分钟以上再进行血压测量,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但目前诊室常用的仍是水银血压计,测量时首次需要测量双侧上肢血压,以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上肢,测量时,一般间隔1-2min再次测量,取平均值,如果两次数值差距很大,再测第三次后取平均值。但门诊患者众多,其实有时候难以完全按照指南实施,但还是尽量保证能够测量双上肢、一段时间休息、测量2-3次等。 老张在医院就诊以后,医生开过降压药治疗之后,回家后按时服用,但未监测血压,这种做法对吗? 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对的,控制血压不是单纯药物降压,监测血压异常重要,尤其是院外自测血压。诊室血压水平只反映一个点的血压水平,而且就诊时患者众多、时间紧张,往往影响血压值,难以反映血压真实水平。家庭血压监测即患者在家中自行测量血压,可以自己测量,也可以由其他家庭成员协助进行测量,可以通过测量血压发现血压规律、评价血压变异及药物疗效,进一步预测心脑血管风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白大衣高血压。在就诊时,可以把血压测量记录提供给医生作为治疗参考。 家庭血压监测如何进行? 建议高血压患者使用认证的上臂式家用自动电子血压计,不推荐腕式血压计,也不推荐水银血压计。 对于初发高血压或者血压不稳定患者,建议每天早晨及晚上测量血压(因为正常人的血压峰值为每天的晨8-9点及傍晚5点左右),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连续测量一周;对于服降压药且控制较好的患者,每周测量1-2天,测量早晚血压,早上一次为服用降压药物前、早餐前及排尿后坐位进行测量。测量数值需要记录时间、日期及数值,并详细记录;对于精神紧张或焦虑的患者不建议反复自测血压。 目前医院诊室常用的及患者使用的自测血压计仍为水银血压计,在使用水银血压计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对于患者来说,单人操作水银血压计难以完成且不准确,并且水银存在毒性,特别是在打气过多或损坏可能造成水银泄露的可能性,故目前已经不推荐家庭自测血压时使用。 在使用的时候,需要坐位或卧位,上臂与心脏同一水平,绑好袖带快速充气至桡动脉搏动点消失再次充气20-30mmHg,缓慢匀速放气(2mmHg/s),第一次搏动音及消失音分别为收缩压及舒张压数值,但对于部分存在心脏病、幼儿、孕妇等在测量时听搏动音即舒张压不消失,需要以声音变音为准。 老张在就诊时血压明显升高,但回去家庭自测血压即轻度升高或正常,且夜间血压较低,再次就诊时告知医生后建议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何为24h动态血压? 24h动态血压是在患者手臂绑上袖带后连接自动血压仪器,仪器大小约巴掌大,放置在患者身上携带,规律间隔的测量血压,通常半小时测量一次,连续测量24小时,记录一整天的血压情况,同样无创伤。目前在临床上多用于诊断白大衣高血压(即真实血压不高,但看见医生的白大褂血压就升高 )、隐蔽性高血压和夜间高血压,观察异常的血压节律与变异,评估降压疗效、全时间段( 包括清晨、睡眠期间) 的血压控制。本期主要强调控制血压不是单纯口服降压药物,家庭自行血压测量非常重要,能够为医生的诊断治疗提供很好的参考。
天气变凉,老张因为血压升高至XX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想开一些药物,但是医生问了很多的问题,为什么医生要问那么多问题?可能会问到哪些问题? 患者在就诊高血压的时候,医生可能会问起遗传史、病程(血压增高的时间及血压最高水平)、有无服用降压药;合并症状如有无下肢无力、阵发性心慌或出汗、腹部包块等排除有无其他疾病引起血压升高;有无脑缺血、血糖血脂异常、冠心病、房颤、肾脏疾病、痛风,甚至吸烟、饮酒、食盐的摄入量、体重、打鼾及心理压力等等,这主要是对患者的高血压进行诊断,并通过危险因素及合并疾病进行危险分层,因为高血压的治疗不单单是根据血压数值,需要对不同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从而个体化治疗,比如一个高龄的患者,既往近期有脑梗死病史,门诊测量血压为160/60mmHg,这样的血压可能暂时不需要用药;而另外一个中年患者血压为150/80mmHg,但存在糖尿病、吸烟、腹型肥胖等情况,这时就需要开始药物治疗,且药物需要选择特殊种类。 病史了解之后,医生对老张进行体格检查,最重要为测量血压,测量结果右侧170/100mmHg,左侧160/96mmHg,那么以哪个值为血压值为准? 因为解剖结构不同,正常人双侧上肢血压存在差异,且大部分患者右上肢血压高于左上肢,初次测量时建议测量双侧血压值,以血压值高的一侧为准。如果双上肢血压值差异超过15mmHg甚至更多,就需要考虑进一步检查排除有无血管狭窄、动脉炎等情况。 老张门诊就诊时,医生在问诊、体格检查以后,又开了验血、验尿、心电图等检查,老张很不解,是不是乱开检查? 其实不是,同上面所说,患者在就诊明确高血压之后,需要了解危险因素、合并疾病及有无高血压已经引起器官损害?比如验血之后发现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或尿酸异常,治疗方案不同;同样如果发现小便里面存在尿蛋白、心电图有心脏肥大或劳损,治疗方案也不同。如果血钾明显低下,需要考虑有无一类特殊疾病引起血压升高。这些检查主要为了更好的进行诊治。 建议就诊前一天避免饮酒、高脂食物,夜间12点之后禁饮水禁食;就诊当天空腹。 对于年轻患者,可能还需要更为专业的检查如肾上腺、肾血管超声、CT或磁共振,已经更复杂的抽血检查已排除少见疾病引起的血压继发性升高。
先看一个病例:张XX,男性,40岁,单位体检时测血压146/76mmHg,同日至心内科门诊就诊,测血压148/80mmHg,那么他是不是可以诊断为高血压呢?心内科门诊很大一部分患者是由于就诊血压升高的,那么什么是高血压呢?定义是未使用降压药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大于或者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或者等于90mmHg。所以上例患者仅单日测量血压升高,不应该诊断为高血压。同样是这一位患者,如果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为148/80mmHg、150/78mmHg及150/84mmHg,能不能诊断为高血压呢?定义已经明确,如果患者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大于或等于140/90mmHg,可以诊断,故本例患者可以诊断为高血压,且仅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低于90mmHg,诊断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经常可以听到患者说自己是高血压2级或者高血压3级,那么高血压是如何分类的呢?还是开头的病例,天气转凉之后,患者因加班、夜间睡眠差,测血压达到162/110mmHg,高血压几级?根据血压水平,高血压分为1、2、3级,对应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具体为1级(轻度):收缩压为140-159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中度):收缩压为160-179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重度):收缩压大于等于18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110mmHg所以这位患者目前血压162/110mmHg属于高血压3级(重度)。很多就诊患者有这样的问题:我没有遗传史啊、生活方式很健康啊,为什么还会得高血压?所以最后简单提一下高血压的患病率及病因,目前2015年调查发现目前高血压患病率达到27.9%,即100个人里面有28个人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中,仅46%得到治疗,17%得到控制。高血压是遗传与环境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其中遗传占40%,环境占60%,已经发现高血压与年龄、高钠饮食、超重、过量饮酒、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血糖血脂异常甚至气候污染等有关,具体难以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