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平
主任医师 教授
消化科主任
中医消化科姜国平
主任医师 教授
3.6
中医消化科葛来安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中医消化科项凤梅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中医科张小萍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消化科胡珂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中医消化科彭莉莉
副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消化科何凌
主任医师
3.4
中医消化科傅萍
主任医师
3.3
中医消化科王宏论
主任医师
3.3
高生
主任医师
3.3
中医消化科戴琦
主任医师
3.3
中医消化科李龙华
主任医师
3.3
中医消化科甘淳
主任医师
3.3
中医消化科熊明芳
副主任医师
3.3
中医消化科贺柯庆
副主任医师
3.3
中医消化科杨保东
主治医师
3.2
中医消化科邓长卿
主治医师 讲师
3.2
中医消化科许嵩
主治医师
3.2
中医消化科谢明君
主治医师
3.2
上官定
主治医师
3.2
中医消化科胡佳
主治医师
3.2
中医消化科蒋南飞
主治医师
3.2
中医消化科吴春城
主治医师
3.2
中医消化科杨晓娟
主治医师 讲师
3.2
中医消化科钟超
主治医师
3.2
中医消化科华石瑶
医师
3.2
中医消化科龙年宝
3.2
马峥【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治疗我国属于乙肝感染重灾区,据统计,全国共检测出1.3亿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其中肝炎患者超过3千万。每年有近10万患者死于乙肝相关性疾病。然而,由于其发病率高、治愈难度大,已成为世界性医学攻关难题。吾师江一平教授是江西中医学院中医肝胆病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从事于中医肝胆疾病的临床治疗和科研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遣方用药独具匠心,且疗效显著。本人有幸师从江教授,得以侍诊于旁,亲聆教诲,受益匪浅,兹将吾师治疗慢乙肝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特点: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掌握其辨证施治关键,正确运用补泻之法,方可收到较好疗效。江一平教授认为此病病机实中有虚,症候错杂转化,具有如下特点:⑴肝郁气滞、正虚邪恋、抗邪无力、疫毒深伏是其主要病机。初起湿热疫毒侵袭肝胆,热毒为主。症见黄疸、口苦、便秘溲赤;肝气郁抑,继而横逆乘脾,脾气虚弱,症见神疲乏力,纳食减少,呕恶乏力;肝郁日久,伤及肾中阴阳,且经气不畅,致痰瘀交阻,症并见面色晦青、胁痛、五心烦热、腰腿酸困。⑵湿热、气滞、血瘀是乙肝的三个主要病理因素,常相合为病,与肝、脾、肾虚损相连、相兼,从而使邪正消长无时不在,贯穿整个病程之中。一般来说,乙肝初期为肝胆湿热,疫毒蕴结;中期多为肝郁脾虚,湿阻阳遏,末期为肝肾不足,痰瘀阻络。总之,本病病位在肝,累及脾肾;湿浊与湿热是其发病的始动病因,脾气虚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内在因素,符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发病特点。⒉辨证论治:吾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机虚实相兼,证候错综转化,临证中,需抓住正虚与邪实的消长变化,权衡主次进退;此外,要着眼全局,认真处理矛盾证型,合理对症治疗。做到疏肝不耗气,健脾防壅滞,清热慎苦寒,祛湿免过燥,化瘀忌峻剂,为愈病创造良好条件。吾师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归纳出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如下证型:⑴ 脾虚湿困型:我国1.3亿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中,其中大部分为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按全国慢乙肝防治指南要求,此类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定期监测,一旦进入免疫清除期再进行治疗;吾师认为人体外感乙肝疫毒,然正气存内,拒邪于外,虽有疫毒而未见发病。西医对此束手无策,可从中医予扶正健脾之法助其正气,祛邪外出。吾师经验方,常予黄芪30g、白术10g、巴戟天10g、仙灵脾15g、茯苓15g、叶下珠15g、蛇舌草15g、败酱草20g、米仁30g为主方加减,每用此法,常可获得满意疗效。验案:闫某,男,28岁,2008年5月初诊。患者于4月体检时首次发现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偏高,进一步查乙肝五项示: HbsAg(+),HbeAg(+),HbcAg(+);肝功能正常,HBV-DNA:3.4+07拷贝/ml。外院未经任何治疗。诊见:形体偏瘦,神疲乏力,纳食减退,偶感恶心及右胁隐痛,舌淡苔白脉弦滑。予上方加陈皮10g、法夏10g、柴胡12g、玄胡30g、川楝子10g。水煎服,日一剂。服毕半年后,不适主诉均除,复查HBV-DNA阴转,乙肝五项为1、4、5阳性。⑵ 湿阻中焦型: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因症状明显,病情较重而就医,易发展成肝衰竭,治疗棘手。吾师认为疫毒内阻中焦,肝气郁遏,化生湿热之邪而发病。其病机重在一‘湿’字。治之当以清热化湿,和中运脾;以免病势长绵,邪更甚而成重肝。吾师经验,常予甘露消毒丹加减,具体方药如下:叩仁10g、藿香3g、茵陈30g、滑石15g、通草10g、石菖蒲10g、黄芩10g、浙贝15g、白术10、炒谷麦芽15g,郁金15g,佛手10g,炙甘草5g。验案:李某,男,32岁,因乙肝病史5年,目黄尿黄、乏力纳差2周于2008年9月入院。乙肝五项示:HbsAg(+),HbeAg(+),HbcAg(+),肝功示:ALT 685U/L,AST 387U/L,TB 52.2umol/l,DB 22.4umol/l,HBVDNA7.8+6拷贝/ml。诊见:身目黄染,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厌油,大便偏结,小便黄。舌暗苔薄黄,脉濡数。患者因经济原因未服抗病毒药。予上方加虎杖15g、槟榔10g、厚朴10g、白茅根20g、金钱草20g。水煎服,日一剂。2周后患者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大小便正常,舌淡苔薄脉数。复查肝功能ALT、AST均明显下降,胆红素退至正常。继予上方加减,门诊治疗两个月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随诊一年,病情稳定,未再反复。⑶ 肝郁脾虚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较长,多为前C区/C区变异。病情易反复,西医予抗病毒治疗常因疗效较差疗程更长而棘手。吾师认为乙肝病程至此,多为肝郁脾虚,湿郁中焦,兼夹痰瘀。治当标本兼顾,疏肝解郁,健脾化湿,兼化痰瘀。吾师经验,常予加味柴芍六君汤,方药组成为:党参15g,白术10 g,茯苓15g,炙甘草5g,柴胡12g,白芍15g,法夏10 g,陈皮10 g,白花蛇舌草15 g,绣花针15g,垂盆草15g,赤芍20g,土鳖虫10g,丹参15g,郁金12 g。验案:肖某,男,44岁,乙肝病史15年,乙肝五项示:HbsAg(+),HbeAb(+),HbcAg(+),肝功能反复轻度异常,HBV-DNA:4.7+04拷贝/ml。诊见:面色晦暗,精神差,纳差,夜寐欠安,大便偏稀,夜尿增多,舌暗苔白滑边有齿痕,脉濡细。予上方加垂盆草15g、炒谷麦芽各15g。水煎服,日一剂。2月后纳食好转,面色转清,夜寐安,大便成形小便可,舌淡苔薄白。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继服一月巩固疗效,复查HBV-DNA阴转。随访一年,肝功能未见异常。⑷ 瘀血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超过10年或反复肝功能异常而未经正规治疗者易多伴早期肝硬化。病程至此,抗肝纤维化治疗,防治并发症发生为此期主要治疗目的。吾师认为此期已属乙肝病程晚期,疫毒湿邪因迁延日久,经气不畅,络脉阻滞,瘀血内停,则致痰瘀交阻;肝郁日久,因乙癸同源而伤及肾;若化火伤阴,肝阴耗伤,致肝肾阴亏;证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故治当健脾益气、滋阴养肝、活血通络。吾师经验方,常予生黄芪30g、黄精30g、白术10g、紫河车10g、姜黄10g、土鳖虫10g、鳖甲15g、田七粉3g、郁金10g、茜草15g、山楂10g、浙贝15g为主方加减。验案:方某,男,51岁,乙肝病史20余年,自诉今年常感乏力神疲,腰酸耳鸣,五心烦热。查体:面色晦暗,身目轻度黄染,未见明显肝掌及蜘蛛痣,齿龈萎缩,少量溢血,双下肢不肿。舌暗苔薄,脉弦涩细数。肝功能示:GGT、ALP异常,轻度黄疸;肝纤四项明显异常;腹部CT示:早期肝硬化,脾稍大。予上方加陈皮10g、茯苓15g、炒麦芽15g。水煎服,日一剂。3月后复查GGT、ALP、肝纤四项明显好转,未见黄疸。之后间断用药,随访至今,未再反复。3. 中西医结合治疗:江一平教授认为,随着肝病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抗病毒药物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已成为主导,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不断研发与临床应用,在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控制病情发展等方面显出了较为确切的疗效,因此,若在秉承传统医学优势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的抗病毒特色,定能使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大大提高。吾师常在使用中药汤剂口服的基础上,配合核苷类等抗病毒药物,一方面增强了单用抗病毒药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中西药联用可大大减少耐药及病毒变异的机会,提高临床疗效。因而吾师认为,继续深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寻找结合位点,探索治疗思路,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烟花爆竹辞旧岁,大宴亲朋过新年!这已成为炎黄子孙千百年来的传统。在这四海同庆、举国共欢的吉日佳节,健康的话题每年都会老生常谈,而又不得不提。因为每一个中国人似乎都将自己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热情、精力、胃口和酒量在这短短的十几天内尽情挥洒,君不见肉馨酒香冲云霄、麻将声声传万里。山珍海味、美酒佳酿在前,哪能不吃?!尤其是那满桌的饕餮盛宴,更倾注了浓浓的亲情和友情,诱惑我们虽是肉山酒海亦愿一往无前!亲朋难得一聚,打个几天通宵麻将,亦无可厚非。但古语云:万物有度,过犹不及。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衷心的祝愿大家过一个健康、舒心、没有遗憾的春节,尤其是提醒患慢性乙肝的朋友们,在这些场合虽亲情难却,也要注意克制,适可而止,无须争强好胜,一颗敞亮的心更能赢得真诚的祝福。当然,节日期间平时的生活饮食规律都被打乱,节后务必去医院检查一下肝功能等各项指标。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在新的一年中迎来更多美好的机遇和福报。再次恭祝每一位朋友:健康喜乐过新年!
在中医五行理论属性当中,春天属木,树木经过漫长冬天的潜藏,到了春天便开始萌动、升发,生机勃勃,此时如给树木浇水,施肥,树木自然会生长得更加健康,茂盛;正如《黄帝内经》中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体的肝脏也属木,这个时节的肝脏象树木一样,得天时之利,畅达升展、气血丰沛;但同时也是娇嫩始萌、蓓芽初生的状态,此时如能顺应时节,借助春天阳气生发的天力,对我们的肝脏倍以养护,便能使其气血健旺,为肝脏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说在四季养生的理论当中,春季是养肝的最佳季节。那么,春季如何护养我们的肝脏呢?下面我就简要地介绍一点这方面的知识。 一、调情志、养肝气 肝气,就是肝的生发之气;养肝气就是顺应肝的这种生发之气而调养;肝主疏泄,喜条达。意思是说肝脏有维持体内各个脏腑、组织协调工作的重要功能。“疏泄”就是疏通畅达、协调有序的意思。就是说,肝脏的疏泄功能正常,人的五脏六腑就能有条不紊地正常工作。“条达”就是顺畅伸展,不受压抑的意思,就是说肝脏喜欢在一种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工作,这就告诉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情,给肝脏创造一种“条达”的状态,才能够帮助肝脏发挥其疏泄功能,使肝气更好的为生命活动服务,以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因此《黄帝内经》中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就是说,春天养肝气应该晚睡早起,披散着头发,解松衣带(飘逸随意),放松身心在野处散步,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使肝气通于天气,天人合一,以使自己精神愉快,胸怀开畅,像万物一样生机勃勃;所以我们在春天里多出去走走,踏踏青,爬爬山,散散步,融入绿色的花草树木当中,给生活一种宽松,给思想一种放纵,让得失置于淡泊;这样让肝气无拘无束的舒展,无疑是给予了我们的肝脏最佳的补养,春季养肝气的要义蕴含于此。 二、适寒温、护肝阳 中医认为“肝体阴而用阳”,意思是说肝脏本身是藏血的(血属阴),负责调节体内血液分配;但其功能特性是升发、舒展向上、阳刚不屈,最恶抑郁的;一但这一特性受到外界的影响,就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春季气候多变,忽冷忽热、忽晴忽雨,人们的情绪也时而宽畅时而抑郁,波动很大;稍不注意,春寒入内,很容易折损肝阳;因此,此时特别要注意适应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被,民间有“冻九捂三”之说,意思是九月气温由热变冷不可添衣太快,要使身体慢慢适应寒冷的气温;三月气温由冷变热,也不可减衣太快,同样要使身体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只有这样顺应时节的变化,勿使寒气折损肝阳,才能使肝脏更好的发挥其“用”的功能。 三、节饮食、养肝血 肝脏藏血,血亦养肝,肝血是肝脏发挥其正常功能的物质基础,肝血足则气盛神爽、耳目聪明、心情愉悦,肝脏功能正常。春天是肝气升发、肝血补充的季节,此时如调养得当,能使健康的肝脏生机旺盛,使有病的脏腑得以修复,如调养不当,往往使健康的肝脏生病,有病的肝脏病情发作或加重,所以每年春季肝病科室的病人增多,就是这个道理。此时如要保持肝脏健康,尤要注意节饮食、养肝血。“节”有两层意思,一是选择,多选择对肝脏有益的食物如菠菜、红豆、大枣、银耳、黑木耳、红肉、胡萝卜等,其实大多数应时的绿色食物都对肝脏有益,肝在五色中属青,青色的食物能入肝养肝,所以应时的绿色蔬菜、瓜果对肝脏都有好处,应该多吃,就是说,春天既要玩青(踏青),又要吃青。少吃或不吃对肝脏有损的食物如酒、咖啡、烟熏肉、腌制品、油炸快餐、过分甜食、高脂肪食物等;对于不应时的反季节蔬菜、瓜果也应该少吃;由于这一类蔬菜、瓜果,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性味混乱,寒热不调,可能会扰乱人体的生命节奏,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二是节制,春天往往雨水绵绵,湿气较重,湿气最容易妨碍肝气的疏泄和脾胃的运化,中医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经典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和土之间关系最为密切,肥甘厚味生湿助湿,脾最恶湿,所以饮食要清淡,食不过饱,饮不无度,胃肠保持一定的清虚,使肝脾运转自如,精微物质才能转化为肝血,充养肝脏。肝脏得到有效的营养补充,抗病能力增强,健康就有了保障。 四、慎用药、护肝体前面说了春天是肝气生发、肝血充养的季节,此时的肝脏既畅达升展、气血丰沛,同时也是娇嫩始萌、蓓芽初生的阶段,尤当加倍呵护。但春天因气候多变,杂病丛生,常常服用一些药物来治疗春天的疾病如感冒、咳嗽、腹泻等等。几乎所的药物都要经过肝脏的代谢,有些药物对肝脏有直接或间接的毒害作用,有些药物虽然无毒,但肝脏在分解代谢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加重了肝脏的负担。因此当你生病了又不能不吃药时,必须记住以下原则:1、坚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有些物殊的药物,如抗结核药,还应该咨询肝病专科的医生2、尽量少用药,能用一种药治疗的病不用两种药;用药越复杂,肝脏负担就越重,受损的机会就越大,有些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还会使毒性增大。3、及时停药,比如感冒药最好不要超过三天;没有一种药物是绝对安全的,即使相对毒性小的药,但用药时间过长,也会毒害肝脏,医学上叫“蓄积”中毒。4、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不可超量用药;每一种药的有效剂量都是经过严格的科学研究的,有些药的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非常接近稍一超量也可能引起严重中毒。5、记住自己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经历,告诉医生,人的体质是千差万别的,同一种药用在不同人的身上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你过去用药不良反应的经历,对你身体的适应性和耐受性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千万要牢牢记住!6、尽量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尤其是本有肝病的人,特别要加以注意。总之中医养生的精要看视高深,其实就是四个字:“顺应自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就象树木花草一样,秉天地之气而生存,生长荣枯,无不由日月主宰;所以只要我们明白了个中道理,将躯体,思想,灵魂置身于大自然,生命的节奏与天地融为一体,就能够健康快乐,终享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