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白化妆品分类研究
皮肤美白剂常因其作用机理、应用方面和性能被分为如下几类:
(一)物理美白剂(皮肤遮盖剂物质)
这些物质(或物体)也常称为物理遮盖剂物质。这些物质是通过提供一道固体屏障遮盖皮肤并反射折射可见光线而起到皮肤“感觉美白”作用。化妆品中的折光物质如氧化铁、二氧化钛和氧化锌。氧化铁是最常用的物质,它们几乎能反射和散射全部波长介于400到770nm的可见光。但从美观和肤感的角度来看,不太自然,同时易堵塞毛孔和皮脂腺等易引起皮肤疾病并发症,如粉刺等。
主要产品类别有:1.钛白粉2.氧化锌粉3.氧化铁粉4.滑石粉等。
(二)化学美白剂
这些物质称为化学美白剂,其通过皮肤吸收在皮肤中起作用。它们大致又可分为如下几类:
1.抑制黑色素形成:①抑制酪氨酸酶、多巴色素异构酶、DHICA氧化酶活性;②还原黑色素形成过程各中间体,或与之结合以阻断黑色素形成。阻断DHI聚合为黑色素。其中酪氨酸酶抑制剂是主要限速酶,该酶活性大小直接决定黑色素的生成,主要抑制或降低皮肤色素中间体、黑色素的产生。
1)对一苯二酚及其衍生物,如Hydroquenone氢醌(限用)
2)对一苯二酚糖苷类,如天然熊果苷人工合成熊果苷等
3)对一苯二酚糖苷酸类,如熊果苷磷酸脂
4)对一苯二酚脂、醚类
2.皮肤色素还原剂:主要将已产生的皮肤色素中间体还原消除、抗氧化游离基、抗衰老。
1)Vc及其衍生物
2)Vc酯,如Vc棕榈酸酯
3)vc磷酸酯盐,如Vc磷酸酯镁、Vc磷酸三钠、Vc磷酸单钠
4)Vp,如花青素
3.双效作用皮肤美白剂:具有皮肤色素还原+酪氨酸镁抑制双重功效。
1)Vc.熊果苷磷酸酯类
2)Vc.熊果苷磷酸糖酯
3)Vc.熊果苷磷酸酚酯
4.增加角质细胞黑色粒子的降解,加快皮肤代谢、失活表皮及时脱落等。
1)Va及其衍生物类,如Va乙酸酯、Va棕榈酸酯
2)果酸类,如AHAs
3)曲酸及曲酸酯类,如曲酸双棕榈酸酯
4)皮肤角质剥脱剂
5.抑制皮肤黑色素迁移剂:抑制已生成之黑色素向皮肤表层转移
1)烟酰胺
2)氨基酸类
6.其他皮肤增白剂
1)中草药类
2)选择性破坏黑色细胞类
3)抑制黑色质粒形成和降解类
4)干扰黑色质粒迁移类
5)促进皮肤细胞再生更新类
本文是孙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