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热治验1例
患者,男,45岁,公司经理。
2009年1月16日首诊
发热1月余。
患者1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出现发热,每日凌晨5时、下午2时定时发热,每次持续2h,体温在37.2-37.3°C,伴汗出,略粘腻,无畏风寒,发热以手心为重;平素易急躁;睡眠正常;大便挂盆,食肉后加重,清淡饮食可加重,精神压力大时症状加重。
既往体健。
舌质红,边有齿痕,苔微黄略腻,脉弦沉数。
诊断:内伤发热;西医诊断:慢性胆系感染。
辨证:肝胆湿热。
治法:清利湿热,疏利肝胆气机。
柴胡20g 黄芩15g 茵陈20g 枳实15g 栀子9g 鸡内金20g 酒军6g 川贝母9g 焦三仙12g 郁金18g 泽泻24g 姜黄12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9年2月4日二诊
服上方7剂,低热消失,大便正常。遂停药,加之春节期间饮食、饮酒不慎,昨日低热又起,大便略粘滞,皮肤潮湿。
舌质红暗,苔薄黄少,脉沉细。
上方加金银花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9年2月25日三诊
胸骨后灼热、隐痛,有辛辣感,不反酸,春节多饮用烈性酒。低热、大便挂盆均已消失。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黄连9g 黄芩12g 半夏9g 枳实9g 竹茹15g 甘松15g 贯众15g 公英18g 炙甘草9g 远志9g 白芷6g 川贝母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文是丁元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