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何宗泽 三甲
何宗泽 主任医师
四川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颈动脉狭窄和斑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原因

2572人已读
目前研究已证实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的主要病理原因是动脉硬化斑块Distribution of Carotid Plaqne形成所导致的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及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脱落,故颈动脉狭窄是预测ICVC的重要指标,它与ICVC的发生、发展及复发密切相关。因此,充分认识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ICVC的相关性、早期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的类型,对临床早期有效地干预、防治ICVC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统计,ICVC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致残性疾病之一,而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狭窄则是造成ICVC的主要原因。超声TC angiography临床研究发现,约75%的脑梗死患者存在颈动脉狭窄,而20%~30%的ICV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相关。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每年平均约为30%。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76. 6%,这也说明ICVC的发生与颈动脉狭窄有密切相关性。同时也有临床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ICVC密切相关,颈动脉内膜血栓或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及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的患者每年的卒中发生率高达13%,颈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卒中发生率越高,特别是老年人,重度狭窄比例更高,约3%。国外报道,91%的局灶性卒中和76%的TIA患者颈动脉管腔狭窄>50%。研究发现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47. 2%,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91. 7%,数据表明在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国外相似,颈动脉病变以斑块形成居多。

研究认为,由于粥样斑块形成使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所导致的脑缺血发作主要有3种病理过程:

(1)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继发血栓形成,在高速血流不断冲刷下,部分较大的血栓脱落,从而引起颈内动脉颅内段或大脑中动脉等大动脉主干的栓塞,导致恶性脑梗死事件;

(2)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颈动脉狭窄和(或)闭塞,引发脑组织低灌注,从而引起分水岭区域脑组织缺血;

(3)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溃并形成溃疡,在颈动脉高速血流冲击下,溃疡底部粥样硬化斑块的碎片会随着高速血流,流向远端血管,导致供血区域远端小的栓塞病变。

一项国外研究统计认为,23%的ICVC是由颈动脉粥样斑块引起。发现ICVC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92. 2%。研究同时发现ICVC患者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ICVC组( 51. 5%)。因此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也与ICVC密切相关。证实了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是造成ICVC的主要原因,为临床早期预测ICVC,尽早药物干预提供了有效的影像学指标。

何宗泽
何宗泽 主任医师
四川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