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内镜 从诊断向微创治疗的飞跃
受到魔术师吞剑表演的启示,1868年有一德国学者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胃镜,使医生能直接观察到胃内的情况。它是用直的金属管作成,并利用燃油灯的反射光照明。这种硬管式胃镜由于镜身硬、大,致插镜困难,易于损伤咽喉部、食管和胃壁,被检查者难于耐受;另一方面,由于照明及硬式胃镜在胃内不能屈曲等因素,致难于看清胃腔内情况,更无法到如胃底等部位,因而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此后经过100多年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经由半屈曲内镜、纤维光学内镜,到现在的电子内镜,使镜身变得越来越细软,甚至可经由鼻腔插入而进行检查操作,大大减少了被检查的检查不适程度。同时,随着放大功能及其他如色素内镜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使内镜对消化道病变的辨别能力不断增强。相应发展起来的先进的电子结肠镜技术使结直肠检查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于被接受。对于耐受性较差者,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无痛胃镜与无痛肠镜技术,包括清醒镇静技术及静脉麻醉技术,使被检者的舒适性大为提高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所见的消化道可疑病变,经由内镜尚可进行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而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性质。因而,目前胃镜检查与肠镜检查已成为具有消化内镜技术医疗单位的常规的诊断手段,而不再常规应用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及钡灌肠透视检查进行上消化道或结直肠疾病的诊断。
近20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经内镜介入治疗技术,将创微治疗的概念得以极大的提升,也改变了部分传统的外科手术概念。借助许许多多复杂而巧妙的治疗配件,心灵手巧的消化内镜医生能经由内镜对患者进行各种消化道病变的微创治疗,如经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术、黏膜下肿瘤切除术、早期消化道癌切除术、消化道狭窄扩张术、经内镜止血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下处理、消化道包括胆胰管支架置放、胆总管结石的内镜下碎石术及结石取出术等,使患者无需进行传统的外科开刀手术,经自然的消化道途径便能完成微创的治疗目的,使患者的治疗创伤程度最小化,术后恢复快。
本文是梁思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