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中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正确认识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科学诊断与治疗

发表者:郑成中 人已读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

不少家人认为“小胖墩”是文明、健康的标志,这是对儿童肥胖症认识的误区。其实,它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和行为异常为特征,全身脂肪普遍过度堆积为表现的慢性疾病。给儿童健康带来很多近期和远期危害,它是21世纪严重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诊断标准

脂肪含量超过标准的15%即为肥胖。即:体重超过身高别体重正常参照值20%作为诊断肥胖的界值点。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

(二)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我国分别于1986年、1996年在全国9~11个城市进行了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研究。1986年调查显示儿童肥胖率为0.91%1996年的检出率为2.0%(男孩2.2%,女孩1.9%);1986~1996年全国儿童肥胖的年增长率为9.1%,(男10%,女8.7%),中度肥胖年增长率高达29.2%,而且,1996年调查发现脂肪重聚年龄较早(5岁)、肥胖-超重比值增大,预示:人群在青少年和成年期会出现较高的肥胖率,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明显增加。结果显示,儿童肥胖的好发年龄:婴儿期(第一高峰);4~8岁(第二高峰);青春期(第三高峰)。

几点启示:

1)、学龄前儿童单纯肥胖症中近半数来自生后3个月内发生的肥胖,其次为生后3-4岁发生的肥胖延续而来,所以,加强这两个时期的喂养指导和生活安排非常重要。

2)、生后第一年是控制学龄前期肥胖的第一重要时期,也是青少年和成年期肥胖早期控制的第一道防线;脂肪重聚年龄(5岁)为第二道防线,应大力加强这两个年龄段的预防和管理。

3)、降低脂肪重聚比(ARR)的有效措施是:防止孕后期(后3个月)母亲与胎儿增重过速,提倡母乳喂养,避免过度喂养和过早喂固体食物。

4)、导致儿童肥胖症的危险因素:

①环境因素大于遗传因素;②溺爱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③活动量明显降低的生活特点;④主食、肉食过多,水果、蔬菜太少以及进食速度过快的摄食特征;⑤家长的动机因素对肥胖儿童超量喂养起着重要作用;⑥人工喂养和过早添加固体食物的喂养模式;⑦传统的重男轻女的习俗等是造成男童中重度肥胖检出率高的原因之一。⑧“大包大揽”(家长代替用手、走路、活动等传统观念)的育儿方式,造成儿童活动减少及懒惰。

(三)单纯肥胖症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有氧能力损伤

我国儿科工作者首次用生理学实验证明单纯肥胖儿童有氧能力损伤。在测试最大氧消耗、最大耐受时间、最大心率、通气量、二氧化碳产量、做功量和无氧阀等参数后表明,极量运动时肥胖儿童最大耐受时间、最大氧消耗明显低于对照组;最大心率、每分通气量、二氧化碳产量、做功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氧阀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呈现“无氧阀左移”现象。这表明肥胖儿童肌肉水平有氧代谢能力弱,效率低。无氧代谢提前供能,酸性产物过早堆积,从而使疲劳提前出现,运动能力下降。同时,机体不得不增大肺通气量以排出过量二氧化碳,清除过多的酸性产物。加快心率以增加供氧,这就形成肥胖儿活动时心跳、气短易累的外部表现和不爱参加体力活动的行为习惯。

2、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单纯肥胖症在儿童期对儿童心理上的压抑和损伤比上述生理性损伤要严重的多,这种损伤不易被察觉,但对儿童的个性、气质、性格、潜能发育以及日后的能力发育、人际交往都有久远的影响。苦恼于在体育运动和日常活动中落后于同伴。肥胖儿童极容易在与人们打交道时受到奚落、被取外号,甚至受到歧视。在谋职方面因肥胖受到歧视,找工作困难,待遇低。肥胖者婚姻麻烦多,结婚率低,离婚率高。

在这种社会气氛下,儿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而沉重的压力和心理冲突,伤失自信心,变得孤僻,尤其在青春期心理压力最大。

3、成年期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出现早

儿童肥胖症是否象成人那样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过去一直有争议,目前认为那些在成人期危害健康的危险因素同样危害儿童健康,只不过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种危险因素不一定立即造成病理损害,或者它潜伏到成年期才发病。研究提示,50%高血压儿童是肥胖儿童,60%的肥胖儿童血压高于95百分位。肥胖儿童的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的倾向性或提早出现是造成成年期动脉硬化症等疾病的高危险因素。

(四)儿童单纯肥胖症的防治

目前,商业性减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肥胖者,把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扔,控制进减肥运动中;但是,旨在促进健康,控制增重、胆固醇和血压的教育方案却很难成功。在肥胖预防和治疗上出现的商业性高潮和专业性低谷的反差现象反映了人群中文化素质、科学知识低下。现在商业性减肥误区很多:用禁食、饥饿/半饥饿、变相饥饿、过度/超量运动等方法,同时配合以抑制食欲,增加排水/腹泻的所谓“减肥药物”或“减肥食品”。其目标是短期快速降低轻体重。其结果往往是难以长期坚持、反跳大、体弱、健康状态低下、合并症多(如尿中大量酮体),精神打击大,丧失自信心。生长发育是儿童期的主要生命现象,任何一种治疗措施都不能干扰生长发育,也不能留下损害生长发育的危险因素。基于这个原则,儿童期肥胖症治疗的禁忌是:①禁止采用禁食、饥饿/半饥饿、变相饥饿疗法;②禁止短期、快速“减肥”或“减重”;③禁止使用“减肥药物”或“减肥食品”;④禁止使用手术或物理方法治疗。

1、 婴幼儿期预防

主要强调母乳喂养,按照婴儿实际需要量进行适度喂养,在生后前三个月内避免喂以固体食物。在生后4个月时如果小儿已成肥胖,应注意避免继续摄入过量的热卡,生后6~8月时对肥胖儿应减少奶入量,代之以水果蔬菜;而且从家长的动机上不要把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幼儿行为的象征。

2、学龄前期的预防

主要是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不要偏食高糖、高脂、高热卡食物。养成参加各种活动的习惯,比如可以走路的场合尽量不坐车、不要抱着,上下楼梯时尽量自己走,养成每天都有一定体育活动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一生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防止成人后静坐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

3、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的治疗

1)治疗概念

以体重控制为基本概念,不进行一味减少体重为目标的所谓“减肥”、“减重”的治疗;体重控制是指以促进生长发育、保持脂肪适度增长、增进身心健康为内容的综合生理-心理调控理论。

治疗措施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纠正过度摄食习惯。循序渐进地改掉吃零食、不必要的加餐和狼吞虎咽的进食习惯。二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合理安排跑步、滑冰、游泳、自行车、球类等运动项目,运动强度为个体最大氧消耗的50%(心率135/分左右),每日运动约一小时,开始时要特别注意防止运动性损伤,并坚持运动,确保疗效和防止反弹。三是在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由医生制定、家长配合实施矫正行为异常方案。可按照中介行为→目标行为→期限奖惩的方式实施。

2)治疗目标

对儿童肥胖症治疗的近期目标为减少脂肪量控制体脂增长在正常速率范围,增加瘦体重。达到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有氧能力、增强体质健康水平作为一线目标。

远期目标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潜能、性格塑造、气质养成、消除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儿童肥胖症治疗不能像成人那样一味追求所谓的“减肥效果”,针对儿童的治疗措施必须以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为前提。

3)治疗方式

以运动处方为基础、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健康教育贯彻始终;以肥胖儿童为中心,教师、家长和医务人员共同参与;以日常家庭生活为主要调控实施的场所,配合寒暑假集中生活训练的综合治疗方式。

4)运动处方

测试个体最大氧消耗,以个体最大有氧能力的50%为平均训练强度,制定训练方案。每天训练1-2小时,每周训练5天。

不能一味追求大运动量刺激食欲大增造成摄食量增加脂肪不但不减,反而增加。运动处方是给予适量运动,激发Leptin释放,使食欲回复到正常生理阈值,减少超量摄食。按处方运动有助于有氧供能,而且主要是脂肪供能,这样才能达到控制脂肪正常增长的目的,同时,提高有氧能力和心肺功能,增强体质健康。训练的目的还在于使体育训练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能经常保持和坚持科学的锻炼。

如何选择运动形式?选择体育运动形式要注意兼顾减少脂肪的有效性、儿童长期坚持参加的可行性和儿童乐于参加的趣味性。能对减少脂肪起作用的运动是移动体重的运动,如:走路、跑步、跳舞、滑冰(血)、游泳。在走路或跑步中重要的是距离而不是速度,走一公里和跑一公里的减肥效果是一样的。

5)制定行为矫正方案的原则

个别访谈、家庭访问和学校访问进行行为分析。制定行为矫正方案包括基线行为、中介行为、目标行为。制定鼓励/惩罚规则,正/负诱导方法。选定相关参数/指标。

6)饮食调整 限制过量热卡摄入

对每日摄入的热量进行计算和控制、有选择地进食某些食物和避免进食某些食物。在饮食调整的同时,仍应配合行为矫正(包括进食行为),使其建立起正确的饮食习惯。饮食调整方案的内容主要根据肥胖度来确定。对于年龄小,刚出现的轻中度的肥胖,可进行不太严格的饮食调整方案:强调多吃含纤维素的或非精细加工的粮食,少吃或不吃高热卡食品,同时要求其家庭、双亲帮助肥胖儿童进食一定量的多渣食物。如果上述处理效果不好或重度肥胖者,应进一步饮食控制,尤其限制高热量食物和加工精细的碳水化合物,如:精白面粉、土豆、脂肪、油煎食品、糖、巧克力、奶油制品等,并限制任何甜饮料。

对于热量的限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在控制期:5岁以下热量摄入为600-800卡,5岁以上为800-1200卡。体重控制满意后按维持期热卡供应(祥见下表):

本文是郑成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8-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