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永磊
副主任医师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
新生儿肠道外营养支持技术
7466人已读
一、 全营养混合液(TNA)输液方式的临床应用 1972年法国Solassal等研究将脂肪乳剂,氨基酸,葡萄糖的混合液用于PN,名为“三合一”(three in one)营养液,以后又将电解质,维生素,徽量元素等混合于营养液中,称为“全合一”(all in one)营养液。至80年代中后期,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脂肪乳剂可与葡萄糖,氨基酸溶液配伍。1988年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协会称之为全营养混合液(totaI nutrient admixture,简称TNA)。 ① 减少各营养液污染机会,其一次性在无菌条件下完成配制。 ② 提高营养支持的效果,因为氨基酸与非蛋白热源同时输入,可提高氮的利用,有利于蛋白质合成。 ③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高血糖及肝损害等。 ④ 简化护士操作,便于护理。 维持“全合一”营养液的稳定性是此技术的关键,维持“全合一”营养液的稳定,主要是脂肪乳剂的稳定(包括抽水不分层,脂肪颗粒完整等),而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有营养液的pH,温度,渗透压,电解质浓度及放置时间等。为了获得稳定的TNA液, ①将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溶液后放人营养袋。 ②氨基酸放人营养袋。 ③最后将脂溶性维生素加入脂肪乳剂后放人营养袋,边放边轻轻混匀。 二、新生儿静脉营养制剂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一) 氨基酸 国内极大多数医院应用平衡氨基酸溶液,配方的特点是①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例约为1:1;②溶液中去掉了氯离子,碱性氨基酸由盐酸盐改为醋酸盐形式,避免高氯性酸中毒的发生。这类氨基酸主要品种有15-氨基酸823,氨复命14s,凡命Vamin,乐凡命Novamin,18氨基酸500等。它们应用于成人和大年龄儿童营养支持效果肯定,但应用于早产儿、新生儿和婴幼儿PN有以下不足: ② 胱氨酸,酪氨酸含量低,由于它们难溶解,配方中不能达到合适量,而它们对早产儿,新生儿又是必需的,因此它们应用于早产儿、新生儿PN不够合理。 小儿专用氨基酸溶液是80年代才出现的氨基酸新品种,主要根据小儿氨基酸代谢特点而设计。 ① 除了维持体内蛋白质代谢平衡外,还需满足生长和器官发育需要; ② 需要更多的氨基酸品种,因为婴儿,尤其是早产儿肝脏酶系发育未成熟,某些非必需氨基酸不能从必需氨基酸转变,如胱氨酸从蛋氨酸,酪氨酸从苯丙氨酸的转变等; ④ 精氨酸需要量大,精氨酸有刺激生长激素分泌防止高氨血症和提高免疫作用; ⑤需要牛磺酸。 我们认为小儿PN时氮源应选用小儿专用氨基酸溶液,尤其是小于2岁的婴儿。 氨基酸临床应用剂量:早产儿、新生儿及婴儿PN时,氨基酸的使用从0.5g/kg.d 开始,2~3天提高0.5g/kg.d,至常规剂量2~3.0g/kg.d。 (二) 脂肪乳剂 自1964年瑞典Wretline首创安全高效的脂肪乳剂以来, 它广泛应用于PN,据报道已有1亿次的输注临床经验,为PN时非蛋白热卡的双能源(即葡萄糖和脂肪乳剂)供给有了可靠保证。一般两者的热卡比应为1-3:1;即由脂肪乳剂提供人体非蛋白热卡量的30%~50%。 双能源系统与单独使用葡萄糖相比,有许多优点。特别重要的是,双能源的代谢更为有效,因为在葡萄糖转变为脂肪的过程中,不需消耗能量,同时,有证据表明与单独使用葡萄糖相比,该系统可提高蛋白质合成的速度,因此被认为是在代谢方面最有效的系统。 双能源系统与单独使用葡萄糖相比,最主要的优点是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较小。如高血糖症、肝脂肪变性、CO2产生过多、水潴留、必需脂肪酸缺乏等。 ① 脂肪乳滴粒径大小与天然乳糜微粒相似,其在血液中的清除与乳糜微粒相同。 ② 与血浆等渗,可经周围静脉输注也可与其他营养素混合使用。 ③ 有一定的保护静脉和预防或逆转肝脏的脂肪浸润作用。 含50%中链(MCT)和50%长链脂肪酸(LCT)的脂肪乳剂(Lipofundin), 具有新的特性,其血中清除率更快,因中链脂肪酸的代谢无需肉毒碱转运而直接通过线粒体膜进行β-氧化,氧化迅速及碳链不延长;不在肝脏与脂肪组织蓄积;可增加氮贮留,另外提供热量也较高(1g=8.3Kcal).所以含MCT的脂肪乳剂更有利于危重患者。 ① 输注应>16小时,最好采用全营养混合液输注方式。 ② 定期监测血脂,避免高脂血症的发生。 ③ 有高胆红素血症、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严重感染等情况时,脂肪乳剂减量使用或停用。 (三)其他营养素 对于电解质的生理需要量,由于生后1、2天新生儿体液中钠和氯的含量高,补液时通常不需补给。对于极低体重儿,生后数天内限制钠的摄入量可减少高钠血症的发生。同样,新生儿血钾在生后1、2天内偏高。即使无外源性钾摄入和肾功能不全,早产儿血钾浓度生后24~72小时也会升高。这可能是由于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所致。血钾升高程度与新生儿早产程度有关。孕周非常小的早产儿甚至可发生致命性的高钾血症。 随着肾脏排钾后,血钾浓度逐渐下降。 生后一周内,钠、氯、钾生理需要量为1~2mqE/kg/day; 以后,钠、氯、钾生理需要量为2~3mqE/kg/day。脐血钙浓度随着孕周增加而逐渐增高,并可高于母亲血钙水平。分娩后,钙经胎盘转运终止,新生儿血钙下降,生后24~48小时达到最低点。血钙下降刺激甲状旁腺素(PTH)分泌增加,PTH从骨中动员钙使血钙水平回升。临床低钙血症多见于早产儿、窒息儿和母糖尿病的新生儿,主要是由于PTH分泌受抑制所致。钙可用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补充;磷可用磷酸盐制剂补充;镁可用25%硫酸镁补充。 根据我国营养学会及美国医学会营养指导小组推荐,静脉营养时需补充13种维生素,包括4种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9种水溶性维生素(B1, B2, B6, B12, C, 烟酸,叶酸,泛酸和生物素).目前水乐维他(So1uvit N)及上海九维他制剂均含有上述9种水溶性维生素,它们都是粉针剂;使用时先用葡萄糖溶化后加入葡萄糖溶液中使用。 维他利匹特(Vitalipid N)含有上述4种脂溶性维生素,但有适合成人及11岁以上儿童用和适合11岁以下儿童用两种产品,它是白色乳剂应加入脂肪乳剂中使用。 三、肠外营养有关的并发症及防治 肠外营养有关的并发症可分为机械性、感染性和代谢性三大类。代谢性主要有高血糖症和低血糖症、高脂血症、低磷血症、静脉营养有关的胆汁瘀积和肝脏损害等。1. 高血糖症和低血糖症 (1) (2) 2. 高脂血症 主要在应用脂肪乳剂时剂量偏大或输注速度过快时发生,特别当患者存在严重感染、肝肾功能不全及有脂代谢失调时更易发生。 临床特征为应用脂肪乳剂期间,患儿出现头痛、呕吐、贫血、血小板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自发性出血、DIC及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肝肿大、黄疽和血GPT升高)等,有作者称上述表现为脂肪超载综合征,为防止高脂血症发生,我们主张小儿应用脂肪乳剂剂量应在1~3g/kg.d之间,采用16~24小时均匀输注,同时严密监测血脂浓度。 3. 功能损害及胆汁瘀积(PN associated cho1estasis简称PNAc) 临床特征是应用PN期间出现不能解释的黄疽或肝功能损害,其确切病因目前尚不知道,大多学者认为由多因素引起。主要包括: ① 早产儿、低体重儿:Beale等报道出生体重<2000g在PN2周后,有50%的患儿发生胆汁瘀积;出生体重在1000~2000g,其发生率为15%。 ② 禁食作用:PNAc的发生率随禁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多数病例在PN进行2-10周后发生。 可能的机制是禁食使胆汁流动减少及胃肠道的激素发生改变,主要是缩胆素(CCK)分泌不足等。 ③ 感染:Margaret等认为感染在小儿发生PNAc中是很容易接受的原因, 在PNAC组有56%发生感染,有意义地高于“正常组”(13%),大多数患儿(78%)感染先于黄疸的发生。最常见的感染源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④ 高热卡:Hirai等报道长期高热卡PN(70-140Kcal/kg.d)引可引起PNAc和肝脏病变, 28例患儿接受高热卡PN>2周, 18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 ⑥ 其他:包括低蛋白血症、微量元素不平衡、动脉导管未闭、颅内出血、必需脂肪酸缺乏、高脂血症、多次腹部手术等因素有关。 我们NICU近些年没有发生PNAC的病例,其经验是 ①尽早经肠道营养,尤其PN>2周者。②PN的氮源选择小儿专用的氨基酸溶液。③小儿PN时采用低热卡,以60-80Kcal/kg.d为宜。④积极预防和治疗肠道感染。 |
本文是张永磊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