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官萍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突聋,耳朵里的中风

发表者:张官萍 人已读

“陆医生,某某病人家属的电话,病人好像出事了”,刚刚查完房的时候护士突然对我说,我心里一惊:病人因为突发性耳聋前几天入院治疗,昨天晚上还好好的,请假回去了,怎么就突然出事了!我赶紧拿起电话。“陆医生,你好,我是某某的家属,他昨天晚上突然觉得有一边身体无力,说话含糊不清,我们赶紧到附近医院看,做了CT,这边医生说是脑梗塞,希望你能把这几天用的药物跟这边的医生沟通一下,好进行下一步治疗。“啊!怎么会这样呢,这几天我们一直在用抗凝的药物,还出现脑梗塞!”

这是我前一段时间遇到的一个病例,这位病人患的疾病叫突发性耳聋,这种病的是指在72小时内突然出现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可能合并有耳鸣、眩晕、耳闷涨等症状。它在全世界发病率约为每年5~20/10万,而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种病的特点是发生得非常突然,很多病人发病之前没有任何不舒服,一觉醒来就发现一边耳朵听不见了,有种病来如山倒的感觉。有些病人听力下降出现在低频区,不在我们日常说话声音的频率范围内,他们对听力下降的感觉就不太明显,可能就是因为耳鸣、眩晕这些症状去看病,所以耳鼻喉科医生对于此类病人第一次就诊时一般都需要进行听力检查,以免发生漏诊。

目前突发性耳聋病因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有学者认为是由于病毒感染以后对内耳(人类感受声音的神经)产生了破坏作用,有的学者则认为是内耳里面的淋巴液(俗称的“耳水”)积聚,使感受声音的神经细胞产生病变。目前普遍认为内耳血管循环障碍是最常见的原因。内耳的血液供应比较特殊,仅有一根小动脉供给血液(医学上称为迷路动脉),不像其他器官有多根动脉,一根堵了还可以由其他血管供给血液,而且内耳的神经非常脆弱,有研究发现内耳持续缺血6秒钟,神经就会受损伤,缺血超过30分钟后,就有可能出现永久的神经损伤。

内耳虽然体积不大,但是占全身动脉血供的14%左右,一旦出现脑供血不足的情况,相比于心跳、呼吸等其他更为重要的生命中枢而言,听力的重要性明显不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突发性聋是“丢卒保车”式的机体的一种正常防御反应。最新研究发现,有过突发性聋病史的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概率比其他人高6倍,这就解释了文章开头那位患者的病情,他后来经过神经内科的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如果他在耳聋刚刚发生时没有及时就诊,那就有可能发生更加严重的脑血管意外了。

突发性耳聋病人得知病情后通常会问:“这病治得好吗?”我一般会这样跟病人解释:这种病不是普通的皮外伤,缝一下基本就能长好,它是一种神经受损失的疾病,而神经细胞和普通的细胞不一样,一旦死亡就不能再生了,就像脑出血、脑梗塞一样,有时候就算经过及时、准确的治疗还是会留下后遗症,所以突发性耳聋没办法“包治好”。目前认为治疗的成功率与听力下降的类型有关,低频的听力下降治疗效果最好,可以有80%以上的有效率,而严重的全聋(所有频率都下降)和高频区的听力下降治疗效果就比较差了。治疗的时机就如同脑中风一样,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治疗的药物很多,目前全世界公认有效的是激素,可以口服、静脉使用,医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病人的病情再加用营养神经、溶解血栓、扩充血管以及抗凝血等药物。

严格的说,突发性聋是一种较轻类型的脑血管意外,部分可能是严重脑血管意外的先兆。它应该引起医师和患者的足够认识和重视,不要让耳朵里面的中风发展成为脑中风,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血管意外对病人健康的损害。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陆钊群张官萍刘天润

本文是张官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