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顺民 三甲
李顺民 主任医师
深圳市中医院 肾病内科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路与框架

5082人已读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路与框架

深圳市中医院 李顺民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内容。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医院必须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风格与内涵。现就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内涵探讨如下:

一、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现状

自从1956年建立起第一批共计6所中医药院校以来,现在中医高校共计40多所。这些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对稳定中医药队伍,促进中医医疗、教学与中医药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1982年卫生部“衡阳会议”以后,全国相继实施了县县有中医医院工程,兴建或改建了一大批中医医院,扩大了临床基地,满足了社会需求。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中医工作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但是由于近百年来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老中医文化的漠视,中医理论研究的日益“科学化”,中医临床的日益西化,使我们对中医学陷入了一种迷惑、可疑和无助的境地。好多学中医的不相信中医,或口信心不信,中医医院主要应用西药,中医科研和管理按西医模式。中医在民间的基础已全部端掉,因为师承没有文凭属非法行医,有文凭的又不去农村或不开中药,中医变成了一锅“夹生饭”。但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需求和世界中医药热潮的蔓延,振兴和发展中医又迫在眉睫。

二、发展中医要解决文化认同问题

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在文化共同体内形成和强化内部认同。中医近代以来的种种问题,集中表现为文化认同紊乱,时代认同、民族认同、学术认同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和矛盾,中医药文化主体撕裂的伤口至今尚未愈合。目前对中医的认同总体上是“跟着西方跑”。中医治疗某种癌症疗效很好时,有人就会说要么是弄虚作假,要么是诊断错误;中医治疗某种癌症死亡时,有人就会说中医谋财害命;中医治好一些疑难杂症时,有人就会说没有对照,个别案例不足可信,一句话持怀疑态度,不认可。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自不待言,因为它敏锐地抓住了文化的时代要求,确立了时代精神的崇高地位,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新篇章。但同时为了突显文化的时代要求,五四运动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水火不容,这就混淆了文化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把本来是上下源流的关系看成是正反对立的关系。传统文化包括中医文化成了愚昧、落后、腐朽、残忍的代名词,于是人们对待现代新文化的爱有多深,对传统旧文化的恨就有多深。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声中,余云岫等人就提出“废止中医”案;十年“文化大革命”更是一场浩劫。传统文化就好像成了一个贬义词,我们好像患了一种喜新厌新的病,讨厌旧文化、旧生活,追求新文化、新生活。新的要比旧的好,这是有理由的,因为历史是进步的,文化也有进化的一面。但文化具有两面性,一面可以区分先进与落后,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生产和生活效率可以分出先进与落后,这属于技术层面的,如现代的银针比古代的砭石针肯定要先进,胶管导尿比以前的葱管导尿要好;现在的尿糖试纸比古代的蚂蚁法判断糖尿肯定要好得多。道德水平可以有崇高与卑劣之分,符合多数人利益的就崇高,否则就不怎么样,这是价值理性。此外,文化还有情感的,审美的方面,家乡情结、亲人情结、生活习惯等,就无所谓先进与落后,如筷子与刀钗、中药与西药、唐装与西服应该是各具特色。艺术审美也无所谓先进与落后,宗教信仰更无先进与落后。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是古代文明的产物,就应该彻底抛弃,可是古希腊精神和基督教文化是奴隶社会的产物,没听说过西方人要抛弃。

文化认同既有时代性的一面,也有民族性一面。时代性强调变,民族性强调不变,相对不变的一面才使得认同具有稳定性。文化中变化最少的部分往往构成一种文化的内在基因。难道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基因?文化认同的混乱,是不自信的表现,我们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在认识和接受新真理的同时,又轻率地否认和抛弃旧真理。现在是全面恢复理智的时候了,只要是真理,无论新与旧;只要有疗效,就无论土与洋;只要对健康有利,就无论蔬菜与维生素,都必须肯定与接受。

中医药文化的认同一定要消除在“科学”标准下的偏见。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是一种发展生产力和为人谋福利的手段,具体到医学科学来说,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来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提高诊疗水平和保障人民健康,目的是提高疗效和生存质量,疗效才是硬道理。现在对中医的看法是缺乏科学依据,道理讲不清,你有效我也不相信。中医是中国特色的中医科学,中医的民族基因是中国传统人文科学和临床经验积累,时代特征是融合现代科技包括西方医学技术。但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人体科学。现代医学科学已经进入了“指标医学”时代,慢性肾功能衰竭尿素氮、肌酐超过正常值3倍,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狭窄达到70%,不管你自我感觉如何,就建议你血液透析和放支架,其实某项指标只是一个点,就好比一付中药中的某种化学成份,决定这付中药的疗效是其中的所有成份的综合作用。看问题要从整体来考虑,中医叫整体观念,现代叫全人医学。

我常常把中医看病的诊疗思路与现代精神医学相比较,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很多精神疾病的诊断与中医差不多,没有检验指标,基本上凭问诊加综合分析或者患者填表、做题来判断,但是没有任何人说精神医学的诊断不科学,也没有人说心里咨询是骗子,反而很认可谈话和暗示治疗的科学性。却认为老中医开中药治病是安慰剂,为什么会这样呢?骨子里“喜新厌旧”,思想上对中医有偏见,他们为什么不说大米吃了几千年了,应该每天服葡萄糖才科学。

其实,说不说得清,要看从什么角度来理解,人体疾病如感冒,中医从自然现象来认识,你在夏季疲劳休息不好,感受了风热所致,表现风热证候群,用疏风清热解表法治疗,疾病好了,这就是中医的治疗思路,道理也不难弄懂。西医要查血常规等多种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考虑是病毒性感冒就用抗病毒药。就象一道数学题有不同解法,但结果是一样,你能说那种方法好与不好。中医减少了检验程序,病人减少检查带来的痛苦和费用,应该是好的,但知道的信息只能是风热之类的自然概念,而不知道是什么病毒。中医能延绵几千年而不衰,就是有自己的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中西两种医学的互补共荣,多一种手段认识和治疗疾病是中国人的福气。

三、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需求。全面推进中医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大力构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体中医药工作者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加快中医药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医的认同感。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实现中医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健康,为全面构建和谐与小康社会服务。

坚持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以弘扬中医药文化,强化内涵建设,振兴中医事业,服务人民健康为总方针。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医院的一项长期任务和重要工作。当前的主要目标是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与普及,营造中医医院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努力做到中医医院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疏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强化中医药行业独有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文精神;探讨并明确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的目标是探讨中医药文化怎样体现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使之更大步走向世界,服务全人类。最终目标是夯实中医医院全体员工的中医药思想文化基础,增强中医意识和中医观念;不断扩大中医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中医医疗、保健、康复和养生服务;全面提高中医医院整体诊疗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医医院又好又快和全面协调发展。

四、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架构与指标

(一)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灵魂是自身独特的核心价值观,疏理和确认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并作为中医医院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指标1、在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方面,要遵循中华医道的核心理念,突出“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思想,要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这是中医对待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核心指标是中医甲级病历率。

指标2、在临床治疗的核心价值观方面,要大力弘扬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方法,要充分认识中医临床个性化诊疗的先进性和重要性,要将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理念融入中医临床的实践当中。核心指标是中医辨证诊治优良率。

指标3、在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价值观方面,中医“治未病”、“扶正祛邪”,以及养生、保健、康复理念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典籍、中药、针灸、推拿是中医学术发展的特色内容,必须大力加快挖掘与提高。核心指标是中医基础理论和相应的中医适宜技术。

(二)中医药人文精神与服务

以孙思邈“大医精诚”为核心的中医药人文精神与行医理念是中医诊疗服务的基本准则,“苍生大医”的最高境界是“无欲无求”,“恻隐之心”是中医师的灵魂,“至亲之想“是行为准则。作为一名优秀中医师或者说名中医,对待病人应当具有慈悲同情之心,感同身受;应该一心一意地救治病人,没有其他私心杂念;对待所有的病人应该像是对待自己的“至亲”一样;应当不怕艰辛,不为名利,不避风险,要有尽善尽美和至诚至爱的情怀。敬畏和尊重生命是中医药人文精神的本质内容。

指标4、病人满意度;病人推介就诊率;病人复诊率。

指标5、外地病人就诊率。

(三)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在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普及,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不断提高中医药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中医意识和认知度。

指标6、定期举办中医典籍课程班,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让年轻中医师熟悉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好主要的中医方剂和药物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

指标7、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基础知识讲座,邀请文史哲专家讲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史、哲学及文字训古知识,制订一批文史书籍和中医药典籍书目供中青年医师选修。

指标8、根据需要定期举办“西学中”课程班,给西医医技人员讲解中医基础知识。西医人员进院三年之内应接受系统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培训。

指标9、利用各种形式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活动,每月开展一次中医药健康讲座,成立各种病友俱乐部,开展中医中药进社区活动。

(四)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

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应是中医药行业特有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文习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中医针灸、太极拳、食疗等适宜技术是中医的法宝,振兴中医药事业就必须加强中医文化载体建设。

指标10、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和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数;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

指标11、成立名中医诊疗室,配备专人和专用设备开展文化传承工作。

指标12、举办太极拳等体育健身学习班。

指标13、开设中医情志疏导门诊。

指标14、开展中医体质诊察服务,调整体质盛衰,做到未病先防。

指标15、营养食堂根据辨证论治开展中医食疗服务。

指标16、住院中医治疗率,门诊中医治疗率。

指标17、门诊中医处方占总处方比例;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中药饮片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

指标18、急诊病人中医参与治疗率和中医治疗率。

指标19、单病种中医治疗率。

指标20、中医药馆藏图书,互联网应用情况。

(五)中医药文化环境建设

中医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历代名医辈出,他们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仅编写了大量的临床书籍,而且留下了大量的中医药文物古迹。我们在加强中医药文化软件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相关的硬件建设。

指标21、制订具有中医特色的医院形象标识方案。

指标22、成立中医药博物馆或院史展览馆。

指标23、修建中草药植物园。

指标24、修建中医药文化墙和文化长廊。

指标25、建筑物要注意突出中医药传统文化风格。

(四)中医药文化创新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任何“民族虚无”和“闭关自守”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我们应当博采众长,融会新知,不断创新和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继承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只有在当今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疗效才会有新的突破。

指标26、科技论文统计期源期刊上发表中医药论文数。

指标27、SCI期刊上发展中医药论文数。

指标28、院内制剂数。

指标29、中医药专利数。

指标30、课题立项数,医院中医药课题占研究课题总数比例,临床类课题占总课题数比例。

指标31、科技成果奖项数。

指标32、加强民间中医绝技和中草药的搜集、整理、提高和推广应用研究。

指标33、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

李顺民
李顺民 主任医师
深圳市中医院 肾病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