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金汤加减方治疗上尿路结石38 例临床疗效观察
关键词 肾、输尿管结石 三金汤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我院 1995 年2 月~2000 年 8 月收治的病人,共38 例。其中住院 11 例, 门诊27 例,男性25 例,女性 13 例;年龄最小者 16 岁,最大者65 岁,平均28 .5 岁;病程 1 月~3 .5 年,平均 5 月。病位肾结石 17 例(上、中、下极分别为 8、8、4 例),输尿管结石21 例(上段 14 例, 下段7 例);结石横径<0.5cm 者25 例,0.5~lcm 者 11 例,>lcm 者2 例。38 例中伴肾孟积水者 9 例。 全部病例肾功能均正常。
2.诊断标准 有不同程度的肾绞痛或腰痛病史,患侧肾区叩击痛或输尿管压痛,发作时伴有 肉眼或镜下血尿;B 超或静脉肾孟造影显示有结石存在。
3.病例选择标准 ①无体外震波碎石治疗及手术取石史;②肾、输尿管或梗阻段以下输尿管 无畸形和病理性狭窄。
二、治疗方法
不论结石大小与部位,以湿热为主者均用三金三子汤加减治疗。基本方:金钱草30~60g,海金砂 30g,鸡内金 10g,冬葵子 15g,车前子30g,莱菔子 10g,石苇 10g,瞿麦 15g,川牛膝30g,红花
10g,生甘草5g。热重者加黄柏、半边莲;湿重者加茯苓、苡米;阴血不足者加鳖甲;阳气不足者加黄芪、桂枝;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乌药;血尿明显者加小蓟、白茅根;对停留较久而不移动的结石,
加桃仁、木香;对结石较大,嵌顿较大,体质较好者,加羲术、山甲片;对肾实质内结石需要溶解者,重用鸡内金,加威灵仙、三棱;肾下极结石者,加升麻、积壳。
根据患者结石部位不同,肾下极结石取头低足高倾斜15度位,嘱用空心掌拍打患侧腰部或腹部5 min,然后服药,药后20 min 饮白开水500 ml,20 min 后脚跟着地跳跃 1 0 min,待尿意强烈时排尿。每日二次,每天饮水总量不少于2000 ml,每天运动总时间不少于 1 小时。 1 个疗程为3 周,可连续服2 个疗程,每2 周做B 超 1 次,若B 超有疑问者则行静脉肾盂造影。
三、疗效观察
1.疗效标准 痊愈:经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B 超及静脉肾盂造影显示结石影消失。有效:肾结石降入输尿管或输尿管结石降一个椎体以上,或多发性结石部分排出。无效:结石无移动、积水无减轻。
2.结果分析 38 例患者中服药最短者为 5 天,最长者 42 天,平均 23.5 天。结石横径<0.5cm者25 例中有 15 例服药后全部排出,占 60%,其中 17 例肾结石上、中、下极 5 、8、4 例中分别排
出2、4 、1 例,共 7 例,占41 .2 %。 11 例横径>0 .5~lcm 者中排出 8 例,占72.7%;2 例横径>lcm者无 1 例排出。
全部 38 例病人按照疗效标准判定,痊愈 23 例,占 60.5%;好转 9 例,占 23.7%;无效 6 例,占 15.8%;总有效率为84.2%。排出结石最大者如小花生米大小,其次为黄豆样,泥砂样结石者最多。
四、讨论
尿路结石属于中医“砂石淋”、“尿血”、“腰痛”、“虚损”及“关格”等病的范畴。尿路结石的病因病机,因肾虚和下焦湿热引起,病位在肾或在膀胱或在溺窍。肾虚为内在因素,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气化的动力主要来自肾脏,肾虚则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泌尿功能失常,这是结石形成的内在因素。湿热为外在因素,湿热可由感受外邪而来,也可由于多食肥甘引起,湿热积蓄下焦,使尿液受其煎熬,尿中杂质则结成砂石,小者成砂为:“砂淋”;大这者石为“石淋”;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则血下溢,出现尿血而为“血淋”。湿热结,气机不利,气血交阻,通降失畅,不通则痛。轻者腰部隐痛,重者腰痛如折,引致少腹而呈绞痛。湿热蕴结于膀胱,可出现少腹疼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结石滞留日久,肾气亏损,使肾更虚,表现为腰痛、腿膝酸软无力。若肾阴偏虚者,兼见头晕、目眩、耳鸣、面色憔悴、盗汗、舌质红、少苔或苔剥,脉细数;若肾阳偏虚者,兼见畏寒喜热,面色白、出汗或有面目浮肿,舌淡而胖润,脉沉迟。
基于上述理论,中医对上尿路结石的治疗主要是根据临床证候进行辨证论治,其大法以通淋排石为主,结合舌脉、症状佐以清热、理气、活血、滋阴、益气及温肾等法,从而对尿石症进行标本兼治,深圳地处南方,气候炎热,结石患者所表现证候多为下焦湿热型,故中医治疗多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为法。三金汤为深圳市中医院肾病专科治疗尿石症的经验方,经长期临床观察有较好的疗效。其中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冬葵子、车前子、石韦、生甘草清热利湿,化石通淋;鸡内金有溶石消石之效;川牛膝与红花合用活血化瘀,并引起引药下行之效。莱菔子行气降气,与金钱草、鸡内金合用起通利小便,下气消石之功。冬葵子、车前子、莱菔子三子合用滑窍排石。诸药配伍,有清热利湿、化瘀通淋排石的作用。
摘自 《北京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原载部分。
本文是李顺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