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孩子的哭闹声中,联想到养育理念
在儿保门诊经常听到家长们向医生抱怨:孩子不肯好好吃、不肯好好睡、不听话……,等等一系列行为问题。此时,医生若告诉家长:如果孩子的表现是属于无理要求时,应该明确拒绝他,几乎所有家长都会告诉医生:不行啊!孩子要哭!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理论,孩子的哭声变成家长可以妥协一切的最高指示。因为孩子哭闹,本来应该教育孩子好好吃饭的,结果妥协成了边追边喂、边玩边吃;因为孩子哭闹,本来应该教育孩子睡觉是在床上睡的、是自己入睡的,变成了要拍要哄、甚至天天要抱着睡的;因为孩子哭闹,本来应该自己好好做走路的,变成一定要大人抱着……。表明看来,没原则的妥协是解决一时哭闹的最简单易操作的方法。但是,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想过一下,这样没原则的妥协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在这个妥协的过程中,教会了孩子什么?也许有不少家长抱着的是“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的,自然就会好的”。孩子的成长会是这样的吗?!
古人曰:养不教,父之过。孩子从不懂事到懂事,绝不是自然而成的,而且靠父母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才逐渐长大成人的。如果只要孩子一哭闹,就没有原则的妥协;只要一哭闹,愿望就能得到满足,那么久而久之,作为父母的你教会孩子的是:“哭闹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只要我坚持哭闹、拒绝,周围环境周围人都会为我而改变”。联想到现在有不少媒体、家长们大多在指责现在的孩子太自我、适应环境能力太差。但静下心来,仔细反思一下,如果孩子从小是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养育理念和环境,那么孩子从中除了学到一切以我为中心、环境应该为我而改变以外,他能从哪儿去学习适应环境的能力?
谈到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多家长经常会感觉无从着手,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开始?如何来培养?其实,适应环境的能力,孩子自从呱呱一落地,就开始准备学习适应环境,也就具备学习适应环境的基本能力了。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周围一片黑暗,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分,出生以后不多久,宝宝就开始将白天黑夜颠倒睡的习惯改过来了,学会了白天只要小睡、晚上要睡得时间长一些;母乳喂养的宝宝随着妈妈奶水的不足,又抵抗不足饥饿,那就慢慢适应喝奶粉;吃辅食开始是单一品种,随着妈妈准备辅食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孩子也就是适应吃多品种的食物了。因此,一个孩子适应能力的强弱,关键在于养育环境和养育人的理念。
因此,孩子遇到不如意时哭闹,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事,但父母如何处理孩子的哭闹声,确实是养育孩子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如何应对孩子的哭闹和不合理的行为,是一门很有学问的养育科学,建议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好好用心学习、细细体会。在此,特推荐一本书籍――林恩.克拉克撰写的《求助父母-处理儿童日常行为问题实用指南》,以供新手父母们参考学习。本文是徐秀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