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疝气的诊断与治疗
腹外疝
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
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 hernia)。疝多发生于腹部,以腹外疝为多见。
病因:
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
临床类型腹外疝有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等类型。
易复性疝(reducible herma):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疝,称易复性疝。
难复性疝(irreducible hernia):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但并不
引起严重症状者,称难复性疝。
嵌顿性疝(incarcerated hernia):疝囊颈较小而腹内压突然
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颈的弹
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
或箝闭性疝。
绞窄性疝( strangulated hernia):肠管嵌顿如不及时解除, 成为疝囊的组成部分
肠壁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
疝。
腹股沟疝
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
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这个区域的腹
外疝。
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
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
囊,称为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
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直疝( direct inguinal hernia)。
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或占腹股沟疝的
85%~95%。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右侧比左侧
多见。
临床表现和诊断
腹股沟斜疝的基本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有一突出的肿块。有的病人
开始时肿块较小,仅仅通过深环刚进入腹股沟管,疝环处仅有轻度坠胀感,此时诊断较为
困难;一旦肿块明显,并穿过浅环甚或进入阴囊,诊断就较容易。
治疗
腹股沟疝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终将加重腹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
力;斜疝又常可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
一般均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1. 非手术治疗一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
2.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白天可在回纳疝内容物后,将医用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阻止疝块突出。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加疝嵌顿的发病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的可能。
2.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严重便秘、腹水等腹内压力增高情况,或合并糖尿病,手术前应先予处理,以避免和减少术后复发。
手术方法可归纳为下述三种。
(1)传统的疝修补术:手术的基本原则是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
疝囊高位结扎术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成年腹股沟疝病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
薄弱或缺损,单纯疝囊高位结扎不足以预防腹股沟疝的复发,只有在疝囊高位结扎后,加
强或修补薄弱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才有可能得到彻底的治疗。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的方法:常用的有四种:
①Bassini法,提起精索,在其后
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置精索于腹内斜肌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
临床应用最广泛。
②Halsted法,与上法很相似,但把腹外斜肌腱膜也在精索后方缝合,
从而把精索移至腹壁皮下层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
③McVay法,是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
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适用于后壁薄弱严重病例,还可用于股疝修补。
④Shouldice法,将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直至内环,然后将切开的两叶予以重
叠缝合,先将外下叶缝于内上叶的深面,再将内上叶的边缘缝于髂耻束上,以再造合适的
内环,发挥其括约肌作用,然后按Bassini法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于腹股沟韧带深
面。这样既加强了内环,又修补了腹股沟管薄弱的后壁,其术后复发率低于其他方法。适
用于较大的成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
(2)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on-free hernioplasty):传统的疝修补术存在缝合张力大、
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扯感、疼痛等缺点。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在无张力情况下,利用人工高分
子修补材料进行缝合修补,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常用的无张力疝
修补术有三种:
① 片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手术),使用一适当大小的补片材料
置于腹股沟管后壁
②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utkow手术),使用一个锥形网塞置
人已返纳疝囊的疝环中并加以固定,再用一成型补片置于精索后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③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giant prosthetic reinforcement of the visceral sac,GPRVS),
又称Stoppa手术,是在腹股沟处置人一块较大的补片以加强腹横筋膜,通过巨大补片挡
住内脏囊,后经结缔组织长人,补片与腹膜发生粘连实现修补目的,多用于复杂疝和复发
疝。
(3)经腹腔镜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orrhaphy,LIHR):
第三节 股 疝
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称为股疝( femoral hernia)。股疝的发病
率约占腹外疝的3%~5%,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女性骨盆较宽大、联合肌腱和腔隙韧
带较薄弱,以致股管上口宽大松弛而易发病。妊娠是腹内压增高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疝块往往不大,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表现为一半球形的突起。平
卧回纳内容物后,疝块有时不能完全消失,这是因为疝囊外有很多脂肪堆积的缘故。由于
疝囊颈较小,咳嗽冲击感也不明显。
最常用的手术是McVay修补法。此法不仅能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而用于修补腹股沟疝,
同时还能堵住股环而用于修补股疝。另一方法是在处理疝囊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把腹股
沟韧带、腔隙韧带和耻骨肌筋膜缝合在一起,借以关闭股环。也可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法或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第四节 其他腹外疝
(一)切口疝切口疝(inclsional hernia)是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临床上比
较常见,占腹外疝的第三位。
腹部切口疝的主要症状是腹壁切口处逐渐膨隆,有肿块出现。肿块通常在站立或用力
时更为明显,平卧休息则缩小或消失。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
便秘、腹部隐痛等表现。多数切口疝无完整疝囊
治疗原则是手术修补。
手术步骤:
①切除疝表面原手术切口瘢痕;
②显露疝环,沿其边缘清楚地解剖出腹壁各层组织;
③回纳疝内容物后,在无张力的条件下拉拢疝环边缘,逐层细致地缝合健康的腹壁组织,必要时可用重叠缝合法加强之。以上要求对于较小的切口疝是容易做到的。对于较大的切口疝,因腹壁组织萎缩的范围过大,要求在无张力前提下拉拢健康组织有一定困难。对这种病例,可用人工高分子修补材料或自体筋膜组织进行修补。如在张力较大的情况下强行拉拢,即使勉强完成了缝合修补,术后难免不再复发。
白线疝
白线疝(hernia of linea alba)是指发生于腹壁正中线(白线)处的疝,
绝大多数在脐上,故也称上腹疝。
早期白线疝肿块小而无症状,不易被发现。以后可因腹膜受牵拉而出现明显的上腹疼
痛,以及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嘱病人平卧,回纳疝块后,常可在白线区扪及缺
损的空隙。
疝块较小而无明显症状者,可不必治疗。症状明显者可行手术。一般只需切除突出的
脂肪,缝合白线的缺损。如果有疝囊存在,则应结扎疝囊颈,切除疝囊,并缝合腹白线的
缺损。白线缺损较大者,可用人工高分子修补材料进行修补。
本文是褚延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