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心理-面对亲子分离的反应
她对她的出现,表现出很强的排斥和攻击。她甚至打她,要她出去。这跟之前她对她的强烈依恋和融洽关系截然相反。使她矛盾又痛苦。她问自己:这个选择,是错了吗?
以下将有助于她去理解孩子和自己的情绪。
孩子与所有其他人的关系,都建立在与最初的照料者——父母特别是母亲之上。
幼童跟成年人的关系有3种:
安全依附关系:安全的孩子心中的自己是“可爱的”,心中的“她”(母亲或固定照料者)是“密切关注自己而且随时会回应自己需求的”,孩子内心稳定,富足,对外部世界充满兴趣和积极探索。
不安全回避依附关系:不安全逃避的孩子,心中的自己是“不值得照顾的”,心中的“她”是“不会照顾自己,不会顾及自己感受的”的。 为了不让“她”更进一步疏离自己,孩子压抑她的渴望以及愤怒。她不得不把她所有的愤怒、需求、焦虑统统冻结。让自己麻木。让自己变得无情,似乎所有的需求都不存在,这样那个“不会照顾的他人”就不会因为她的渴望愤怒及焦虑而走开。这样他就能维持与那个人的虽然平淡但是仍有一丝牵连的关系。
不安全矛盾依附关系:不安全而有矛盾情绪的孩子,心中的自己是“不可爱的”心中的妈妈,是“不可预期,变幻莫测的”。她觉得自己不可爱,也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会在,什么时候会离开,什么时候会给自己关爱,什么时候又不顾及自己感受。似乎自己要么被操弄要么被强制施行照顾。
当照料者(通常是母亲)与孩子分离的时候,孩子的反应通常如下:
对于幼童而言,与照料者(常常是母亲,也称为依附对象)的分离是项真正的情绪灾难。她的感受跟一位丧失亲人的成人是一样的。
长期分离特别会对六个月到3岁大的孩童造成伤害。因为那时强烈而特定的依附关系已经形成。在6个月之前分离对婴儿伤害较少,因为他还没有形成强烈的依恋,而在3岁以上,孩子较能够理解父母不在是暂时现象。
在6个月到3岁这个年龄群,孩子对分离的典型反应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抗议。当孩童已达到她所能忍受分离的极限时,他会使出全身力量做任何事情去把他依恋的人要回来。幼童会在愤怒的不快之下哭喊,到她最后看到父母时的地方去寻找父母,大一点的孩子则会要求父母回来,哭喊着寻找他们。此抗议阶段可以持续达1周的时间,如果这分离结束了,父母回来了,他们就会带着愤怒、缓解以及焦灼的粘附来迎接他们。
第二阶段:抗议之后是绝望。孩童逐渐丧失掉她所失落的人会回来的希望。她可能会极度沮丧地哭泣,或退缩成漠不关心及哀恸。这种退缩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安定下来了”,就如同一个愤怒而不快乐的小孩变得安静和顺从般,但这其实是孩子的退缩。在她退缩期间,她对以前感兴趣的所有外界活动的兴趣都会明显降低,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她可能只喜欢报着个毛绒玩具在发呆或者黏着那位代替的照料者,生怕这个代替的人也会离她而去。在1岁到3岁大的孩子中,绝望的阶段可能持续9到10天。
接下来的阶段是一个明显的恢复期。也称为疏离。孩童从退缩中又浮现出来,开始再度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她会潜抑或不再投注注意力在原来依恋的人身上。她开始把自己依附到另外一个替代人物身上。如果这时,她又和原来的父母复合,就会产生很大的困难。他们在长期分离后,仍维持对长期如此思念的父母礼貌性的疏远,甚至无法辨认出他们。重建与父母的亲密依恋关系是一项痛苦的过程,因为孩童在追踪她从哀恸和绝望到愤怒和暴怒的各个情绪阶段时,常常依依不舍地粘附着,并有好长一段时间感觉不安全,以及对将来更进一步的分离,显得脆弱和无法抵挡。这种疏离的程度和可恢复性,会随着所接替的照顾品质以及孩童所回去的情景而有不同。
如果某位孩童从依附人物身上经历到一系列的分离,特别是在脆弱的早年,她与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可能会永远受阻。该孩童没有前后一致的提供母亲角色的人,或她不断地被送到不同地方去,而和所有人的关系都疏远了,他可能就将兴趣投注在事物上而非人身上——甜食、玩具和钱——这样她就能停止去区分那些照顾她的人们之间的差别,停止受到这种不断更换照顾者带来的心理痛苦。看起来她似乎非常适应她所接受到的不同的照顾,谁换了班或离开都不会造成她的不快。但是,她无法与人形成亲密结合。寄养家庭的父母会发现他们是冷酷无情且好剥削别人的人。他们的疏离感带来很大的破坏性。对于那些完全失去依恋人物的孩子,破坏性会更为极端,而那些在一开始从未发展出依附的孩童(6个月以前就和照顾者分离的孩子)则不那么凸显。
鲍比在《四十四位青少年窃犯》的早期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和童年的分离有相关,显示这些“无情的心理病态”人格是如何从童年创伤中发展出来的。这是因为这些哀恸中的孩子被迫产生对几乎所有的依恋关系均给予排除。而这些排除是为了让自己不再受伤。这种疏离是呆滞、麻木并具有严重破坏性的,
抗议、绝望和疏离,3者顺序可以很清楚划分而且有次序性。但更会是相互交织混杂的。感受的强度大部分仰赖于孩子在分离期间是否被一位始终一致且会回应的替代性依恋角色所支持——特别是一位已经很熟悉小孩的人(如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姑妈等),或者仰赖于她所受到的照顾是不是没有回应的。较短的分离比起较长的分离,感受的强度和伤害会比较少,年龄较大(大于3岁)的孩童其适调性比较年幼的更好。其他较不重要因素包括有某位认识的人存在——甚至是较年幼的手足,以及拥有家中某些东西的人。
本文是欧碧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