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物检测
甲胎蛋白(a-fetoprotein,a-FP AFP)
【标本收集】 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 0-8.1ng/mL
【项目综述】肿瘤标志物AFP的临床价值是用于高危人群(肝硬化、睾丸肿胀)中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和胚胎细胞肿瘤。其主要意义对肝细胞癌和胚胎细胞肿瘤患者的治疗和病程进行监测。
AFP分子为单多肽链,分子量70,000-71,000。其主要运用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胚胎期的AFP起着血清白蛋白的功能,在胎儿的生命过程中,可能还有保护胎儿不被母体排斥的作用。出生后1-2周,随着胎盘造血功能的停止,合成AFP的作用也逐渐降至正常。正常人由于遗传因素的作用结果,AFP合成基因在正常细胞内被阻断。患有原发性肝细胞癌等肿瘤的患者,该基因在相应的肿瘤细胞中被激活,从而产生大量的AFP,使其在血中浓度升高。
【临床意义】
1.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当AFP200ug/L,持续8周,ALT正常,排除妊娠和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则倾向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阳性率达80%以上。
2. 少数肝硬化病例也有AFP增高,但都为一过性升高,持续时间大多不超过2个月。
3. 某些生殖系统和消化道恶性肿瘤,尤其是拌有肝转移时,AFP亦不见增高。
4. 手术切除后或介入治疗后,有效者AFP应降至25ug/L以下,若降低不多或降而复发,提示手术切除不干净或局部有复发的可能性。
5. 妇产科的卵巢内胚窦癌AFP明显升高,不仅用于诊断,而且用于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6. 用于鉴别正常妊娠与绒癌,后者不增高,先兆流产降低,预后不良的稽留流产,AFP偏高。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nic antigen,CEA)
【标本收集】 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 0-15ng/mL
【项目综述】CEA是一种糖蛋白,碳水化合物占50%。从结肠直肠癌或培养的克隆癌细胞中分离的CEA分子量为180kDa。CEA是结肠直肠黏膜腺的正常组分,同时也存在于其他上皮如阴道上皮和腺体组织如胃小弯和汗腺。在结肠直肠黏液腺中,CEA合成在怀孕8-16周期间增加,且随后保持稳定。既然CEA是各类上皮细胞的正常组份,而且其合成在胚胎组织中并不比成人组织中高,所以“癌胚”的说法是错误的。最高浓度的CEA主要见于原发性结肠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灶中。其浓度较正常结肠直肠黏膜腺中高出500倍。CEA也会在其他肿瘤例如胃癌、乳房癌、肺癌中上升,但在肺癌中CEA浓度明显要比结肠直肠癌中低。在mRNA水平的表达,CEA在正常结肠直肠黏膜腺中与结肠直肠癌中无明显差别。但为什么CEA在结肠直肠癌中高于其他正常黏膜组织,这仍未能完全解释。一种原因是在肿瘤的腺体中可能残留有CEA阳性细胞,也可能是由于结肠直肠癌时CEA家族表达失控所致。由于不同族之间的相互反应,CEA不同族的不稳定合成之间由于相互反应而聚合。
【临床意义】
年长或吸烟者血清中平均CEA浓度稍高于年轻人或不吸烟者。非恶性的情况下,以下疾病常可引起CEA增高: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胰腺炎,结肠直肠炎症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直肠炎,憩室炎以及肺炎等。
CEA用于鉴别诊断的价值有限,因为在临床类似于结肠直肠癌的非恶性病患者中阳性率过高。在胰腺癌中,CEA通常在晚期才有异常,CA199要优于CEA。大部分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血清CEA浓度上升,而五肽胃泌素激发试验后测定降钙素更为敏感和特异。在其他一些未转移的原发肿瘤中,由于灵敏度和特异性的限制,CEA不适合用于鉴别诊断。
在肝肿瘤的鉴别诊断中,除影象学检查外,CEA可作为一种附加手段,尤其是连续测定时。约一半的结肠直肠癌、胰腺癌并拌有肝转移的患者血清CEA水平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的8-10倍,6%的原发性肝癌患者CEA浓度可达此水平。非恶性的肝疾病中极少见此种情况。
在结肠直肠癌中测定CEA作为预后指标,还能用于诊断手术后有无癌组织残留。在一定的肿瘤分期(TNM分期)范围内,术前CEA浓度可作为预测值。一般而言,CEA浓度高的肿瘤预后较差。若欲区分增高CEA是由原发性肿瘤引起还是由远处转移引起,可在术后随访中通过连续(术后每隔6-8周)测定CEA而判断。术后CEA没有降到参考范围内反而上升,高度预示可能残留癌组织。
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125,CA125)
【标本收集】 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项目综述】CA125系Bast等人于1983年用卵巢浆液性乳突囊腺癌细胞系OVCA433免疫BALB/c小鼠经与骨髓瘤细胞杂交得到的一株单克隆抗体,该抗体识别的抗原称为CA125。CA125结构成分主要为高分子糖蛋白复合物,不稳定,分子量在20-100万之间,对卵巢及生殖系统肿瘤有重要诊断价值,对胰腺癌、肺癌、肝癌、直肠癌的诊断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正常人组织中CA125含量很低。CA125的主要用途是协助诊断卵巢癌,估计疗效和监测病程;还可作为CA19-9之后的胰腺癌诊断次选标志物。但对其他恶性疾病的临床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
【临床意义】
CA125适用于对接受治疗的卵巢癌病人进行治疗评估和病程监测。术后CA125水平与肿瘤体积相关,可以作为临床表现的预后提示。据报道,CA125超过35U/mL的病人复发的危险性最高。
据文献报道,在二探术之前,CA125水平大于35U/mL 的病人很可能在手术时存在肿瘤,或者以后复发疾病。但是,在二探术之前CA125水平小于35U/mL并不能确定病人不存在剩余肿瘤。在二探术后测定的CA125水平为临床提供了相当有效的提示。
连续测定CA125水平可以反应疾病进展或好转。CA125的变化率也具有高预后性。CA125水平的快速下降提示患者对治疗有积极良好的反应。在初期化学疗法的第三疗程后升高的CA125水平则提示预后不良。
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单独检测CA125水平不足以确定疾病存在或疾病程度。恶性盆腔肿块病人手术前的CA125水平不能提示有关肿块直径或组织学分级的任何信息。但在绝经后的女性病人中,结合超声波扫描术和CA125水平检测,可以区分良性盆腔肿块和恶性盆腔肿块。
某些处于良性病症状态(如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月经、妊娠的头三个月)的病人,也会出现CA125升高。在1-2%的健康献血者中,也发现存在升高的CA125水平。
癌抗原15-3(Cancer antigen15-3,CA15-3)
【标本收集】 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0-32.4U/mL
【项目综述】CA153是转移性乳房癌患者病程监测的有价值的指标。由于CA153的检测对于局部病变的临床敏感度太低,而且在良性乳房疾病和其它器官的癌症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CA153的水平升高,因此并不适合作为筛选和诊断指标。
【临床意义】
CA153是高浓度多态糖蛋白,属于粘蛋白类,是MUC-1基因产物。转移性乳腺癌通常与癌症有关的循环抗原(如CA153)有关。在工业化国家,每10个妇女中预计有1人在一生某个时候会诊断患有乳腺癌。在美国,1997年估计新增184600例乳腺癌,预计44700例乳腺癌死亡。大多数最新诊断为乳腺癌病症的妇女只显示局限性病灶(5年存活率是96%),42%诊断为乳腺癌的妇女有乳腺外疾病,对于这些妇女,局限性病灶妇女的5年存活率是76%,而有远端转移的妇女的5年存活率是20%。大多数乳腺癌死亡是由于疾病发展和扩散引起的。尽管乳腺癌有众多治疗方法,但大多数乳腺癌通常没有特效药,要求二线和三线的治疗控制。利用循环肿瘤标志物(如CA153),可监视治疗反应和显示上述疾病状态,是治疗以上病人的有效手段。由于CA153水平变化与临床状态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因此通过连续测定方法监视疾病过程和治疗反应是最有效的手段。在已知有转移的病人中CA153水平降低说明治疗有效;反之CA153水平升高则说明治疗受到抵抗,病情有进展,需要进一步临床评估和正常监视。近来已经证明,当没有临床疾病证据和病人的CA153水平升高到正常上限以上时,是疾病复发的早期指征。在II期和III期乳腺癌症状缓解病人的血清中,CA153升高水平为复发提供了83.3%的阳性预报值,在临床确定疾病复发之前的前导时间平均为5.3个月。
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CA19-9)
【标本收集】 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 0-37U/mL
【项目综述】CA199是唾液酸乳N岩藻戊糖II有关的低聚糖,系肿瘤病人血清中的一种类粘蛋白成分,分子量500万,在碱性条件下37℃放置5小时含量甚微。CA199是既无肿瘤特异性又无器官特异性的抗原它主要用于胰腺、肝胆和胃癌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的监测和检测癌症的复发。
【临床意义】
CA199是一种与肿瘤相关的抗原,该抗原可以与人结肠癌细胞系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起反应。尽管该抗体来自与结肠癌细胞系,研究表明CA199在诊断和治疗胰腺肿瘤方面比结肠肿瘤更有效。与其它血清学指标比较,CA199同样也是更敏感和特异的胰腺癌标志物。
在正常病人或良性疾病病人的血液中发现存在非常少的抗原,但大多数胰腺癌病人的CA199水平却出现升高。尽管CA199水平升高并非胰腺癌的突出特征,但CA199测试是目前区分良性胰腺疾病与恶性胰腺疾病唯一最有效的血液测试。当CA199检测与影像学分析(如超声波扫描术或计算机X线断层造影[CT])结合时,获得了更高的诊断灵敏度。该结合适用于诊断被怀疑患有胰腺癌的病人(尽管影像学分析的结果为“阴性”或“不确定”)。
胰腺切除术是否成功和手术后预后可以利用血清CA199水平来评价。Steinberg发现,在CA199水平大于1000U/mL的病人中,96%的肿瘤是不可行手术的。手术后CA199水平正常的病人比不正常的病人存活时间更长。在X射线照相或临床调查结果之前,连续测定的CA199水平可用于预测疾病复发情况。
CA199也可以用来检测胆管、肝细胞、胃、结肠、食道和非胃肠道肿瘤(但该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少)。CA199最有效的还是作为胰腺癌的标志物。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n ,PSA)
【标本收集】 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 0-4.0ng/ml
【项目综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Wang在1979从前列腺组织和精浆中提出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33,000。PSA在免疫上不同于前列腺性磷酸酶(PAP),不具有水解磷酸酯的功能,其生理作用尚未完全弄清。PSA产生于前列腺腺管上皮细胞,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血清PSA含量升高仅见于前列腺癌、前列腺良性增生以及相邻泌尿生殖组织炎症。
【临床意义】
患前列腺癌时有一定比例的患者PSA水平明显升高,故检测血清中PSA对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当病情缓解时,血PSA水平下降,当病情恶化时,PSA水平增高。慢性前列腺炎和单纯前列腺肥大有时可出现轻度升高,此时应密切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omplexed Prostate specific antign ,cPSA)
【标本收集】 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 0-3.6ng/ml
【项目综述】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单链糖蛋白,通常发现存在于覆盖前列腺腺管和腺泡的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PSA是包含240个氨基酸的中性丝氨酸蛋白酶,该蛋白酶参与精液凝块的分解。PSA存在于具有正常,良性增生和恶性前列腺组织的男性血清中。PSA与各种各样的蛋白酶抑制剂复合,主要存在于循环系统内。可检测的最普通形式的复合PSA(cPSA)结合在ACT(α-1-抗胰凝乳蛋白酶)上。
当与其他诊断指数结合应用时,cPSA可有效确定治疗后的残余肿瘤和早期复发。前列腺癌患者的cPSA水平升高,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后,cPSA水平通常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临床意义】
CPSA可以协助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患者疗效的观察。其血清水平的升高早于临床诊断3-5年,约63-71%器官局灶性癌变病人可以被检出,相比之下,膀胱镜仅有33%的检出率。80%以上的经cPSA筛选试验检出的前列腺癌患者具有临床征候,病人生命已受威胁,需提供治疗。
贺二肿瘤蛋白HER-2/neu
【标本收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化学发光法:〈12.7ng/ml。
【项目综述】HER-2/neu癌基因(erB-2)编码是一种分子量位185000道尔顿(p185)的蛋白质。该种癌基因属于巨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细胞表面受体属,与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rB-1)具有一定的结构相关性。HER-2/neu癌基因与其他蛋白质区,跨膜区和细胞外区(ECD)组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报道称HER-2/neu癌基因与其蛋白质产物在乳腺癌的发展和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发现,暴露于细胞外的ECD是一种糖蛋白,通常为p105,分子量在97-115道尔顿之间。大量报道显示,ECD可见于正常个体的血液中,而在转移乳腺癌患者的血液中出现升高。此外,HER-2/neu蛋白在各种其它上皮源性类型的肿瘤中也有过度表达,包括肺,肝细胞,胰腺,结肠,胃,卵巢,宫颈,膀胱癌。
【临床意义】
HER-2/neu是一种与癌的生物学直接相关的肿瘤蛋白,25-30%患有乳腺癌的女性HER-2/neu出现过度表达。HER-2/neu在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HER-2/neu在血清中的过度表达是预后较差的提示。HER-2/neu水平越高,疾病恶变更为迅速,肿瘤负荷更大。对于HER-2/neu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应采用Herceptin进行治疗。
心肌标志物检测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标本收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化学发光法:〈5.0ng/ml。
【项目综述】已知CK含有两个亚单位,及M和B。由这两个亚单位组合成3种同工酶,即CKMM、CKBB和CKMB。
【临床意义】
CKMB几乎只存在于心肌内,与总CK相比,CKMB是心肌损伤更为敏感和特异的指标。脑和骨骼肌疾病,CKMB不升高。开胸术、肌肉注射药物、创伤、非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中风、肿瘤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总CK可增加至正常人的20倍,而CKMB不升高。因此,对疑有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CKMB的测定可提供一种最精确的酶学指标。急性心梗后5小时即可出现明显的MB带。36小时后MB阳性率可达100%,故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有价值。MB大幅度增加提示心肌梗塞面积大、预后差。
肌红蛋白(MYO)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化学发光法:〈110ng/ml。
【项目综述】肌红蛋白分子量为17,500,是横纹肌组织特有的一种单体血红蛋白,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当心肌或骨骼肌受损时,会从受损肌细胞中释放入血。因此,血清肌红蛋白测定常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指标。肌红蛋白是一种含有亚铁血红素的低分子色素蛋白,在心肌和骨骼肌中生成,其亚铁血红素与氧呈可逆性结合,在局部发挥贮存和输送氧气的功能。肌红蛋白在心肌组织中的含量为1.4mg/g心肌,在骨骼肌中肌红蛋白占肌肉蛋白质总量的0.1-0.2%,平滑肌细胞不含肌红蛋白。
【临床意义】
在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心肌缺血坏死,细胞通透性增加,由于肌红蛋白的分子量仅为17,500,远小于CKMB和AST等酶分子,因此更易释放进入血循环,从而成为急性心肌梗塞最早的诊断学指标。一般情况下,肌红蛋白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1-3小时已开始升高,4-12小时达峰植,肌红蛋白可高于正常人的7倍,12小时开始下降,24小时大致可恢复正常。因此该项目对急性心梗的阳性率可达92%,而24小时后的阳性检出率仅为40%。
肌红蛋白还可以作为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情况的监测指标。若溶栓术后1-2小时内肌红蛋白的浓度超出溶栓术前的4倍,则提示成功再灌注。
肌钙蛋白I(cTnI)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化学发光法:〈1.5ng/ml。
【项目综述】肌钙蛋白存在于横纹肌细肌丝的原肌凝蛋白的双螺旋结构上,是一个由三个单链多肽组成的复合物:肌钙蛋白I(肌球蛋白ATP酶抑制单位)、肌钙蛋白C(钙离子结合单位)和肌钙蛋白T(原肌球蛋白结合单位),肌钙蛋白与肌浆钙离子、原肌凝蛋白一起调节肌肉的收缩。肌钙蛋白I可分为三种类型:心肌型、慢收缩骨骼肌型和快收缩骨骼肌型。3种类型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每一型都有各自特异的氨基酸序列和基因编码。心肌型肌钙蛋白I的N端另有26个额外的氨基酸残基是骨骼肌型所没有的。因此,cTnI具有100% 的心肌特异性。
【临床意义】
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心梗发生后4-8小时即可出现升高,12-16小时达到峰值,5-9天回复到基础水平。cTnI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心肌损伤程度和坏死面积呈正相关。心梗后cTnI水平升高出现时间比肌红蛋白迟与CKMB相似,但回复基础水平的时间远比肌红蛋白和CKMB长,这对入院时已过高峰期及不典型患者的鉴别诊断非常有价值。连续检测cTnI有助于判断血栓溶解和心肌再灌注。
同型半胱氨酸(HCY)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化学发光法:〈5.0-13.9umol/L。
【项目综述】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约70%与白蛋白结合,为结合型。其余的游离型则重要以二硫同型半胱氨酸和以二硫键结合的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化合物形式存在,只有少量的以还原型同型半胱氨酸存在于血浆中。
【临床意义】
近年来,同型半胱氨酸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作为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的危险指标,它的浓度升高程度与疾病的危险性成正比。另外,根据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特点,VB12﹑叶酸缺乏症以及遗传性N5甲基四氢叶酸转甲基酶﹑胱硫醚-β-合成酶基因缺陷也与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些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1.以往主要用于同型半胱氨酸尿症和同型半胱氨酸高血症的检测和治疗。
2.现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评估。
3.近期研究已试图探索HCY水平增高与患早老性痴呆﹑痴呆症和神经导管缺损疾病风险性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4.HCY与其它多个危险因素并存对疾病可能造成的综合影响。冠心病通常无症状,检测风险因素十分重要,诸多风险因素如高胆固醇已确认为可独立引起心脏疾病的风险因素,HCY近年也被确认为独立风险因素。1999年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对高危人群进行HCY筛查。
脑钠素(BNP)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抗凝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化学发光法:〈100pg/ml。
【项目综述】利尿钠肽系统是结构相似,但遗传学上完全不同的一大类肽。其包括心房尿钠肽(ANP)和心肌细胞源性的B型利尿钠肽以及内皮细胞源性的C型利尿钠肽。这些多肽都以1个二硫键连接2个半胱氨酸残基而形成的17个氨基酸的环状结构为其共同特征。心脏利尿钠肽是一种针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天然拮抗剂。它们可促进尿钠排泄和利尿,具血管扩张作用,同时在心血管组织发挥抗有丝分裂的作用。心脏随血流动力学压力的变化而分泌释放ANP和BNP。BNP分泌水平的升高主要受左室室壁张力和容积负荷的影响。ANP和BNP分别主要由心房和心室表达,并且同时与血压、电解质和其本身的含量动态平衡有关。
心脏利尿钠肽系统在心室功能障碍时激发至最高活性程度,并且在维持无症状性心衰的代偿期和延缓疾病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BNP在心肌细胞中合成,其前体(proBNP)由134个氨基酸组成。后者可产生一个由108个氨基酸组成的BNP前体(proBNP)和一个由26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随后proBNP前体蛋白裂解为一个由32个氨基酸组成并具有生理活性的C-端肽(BNP77-108;BNP-32)和一个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N-端前体片段(NT-proBNP1-76)。研究显示proBNP前体蛋白的裂解发生在心肌细胞内或其表面,裂解产物NT-proBNP(1-76)和具有生理活性的C-端BNP-32分子(77-108)都释放入血循环。ADVIA Centaur XP分析仪仅测定具有生理活性的BNP-32分子(77-108),其采用针对C-端部分和环状结构的单克隆抗体。
【临床意义】
心力衰竭是一种重要的临床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左室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或收缩和舒张功能同时发生障碍。当心脏步能以一定速率泵血来满足组织新陈代谢的需要时,引发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疾病和心肌病。准确和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干预(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阻滞剂),从而改善心力衰竭地发病率和死亡率。按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NYHA 分级I-IV),根据临床体征和症状,心力衰竭可分为4级,疾病严重程度逐级递增。
多项研究显示BNP测定项目在临床应用的范围较广;包括诊断,监测和预后。BNP的循环水平随着左室功能下降和日趋严重的心衰临床症状而升高,进行BNP测定可以诊断心衰并根据NYHA的分级对其定级。已有其他研究表明较高的BNP循环水平与心脏病发生率和心衰及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死亡率的升高有关,并认为可采用BNP作为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也有研究指出BNP指标可为心衰患者进行调整治疗提供指导。
其他检测
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14-72pg/ml。
【项目综述】PTH是由84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激素,分子量为9,500,PTH的氨基端是活性端,如PTH1-34片段,具有完整的生物活性。PTH的羟基端如PTH35-84,无生物活性,但有免疫活性。PTH由甲状旁腺的主细胞合成和分泌,体内的半衰期很短,不到20分钟。血循环中完整的PTH1-84在肝及肾脏分解成为PTH1-34和PTH35-84及其它片段,构成血循环中PTH的多样性或不均一性。PTH的主要生理作用减少肾小管近端对磷的重吸收,使血磷下降;增加肾小管远端钙的重吸收;动员骨钙进入血循环,使血钙升高;促成25(OH)D3在肾内羟化成1,25-(OH)2D3;间接促进肠吸收钙。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假性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功能衰竭,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老年人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异位PTH分泌综合症。
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全部切除、非甲状旁腺激素所致的高钙血症。
叶酸(Folate Acid)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3.11-5.31ng/ml。
【项目综述】叶酸和维B12一起用以合成肌体必须的DNA,DNA的缺乏导致红细胞分裂困难或不能分裂,从而细胞体积增大、产生大红细胞贫血。多种原因可引起叶酸缺乏,基于叶酸为一种维生素,一些消化道和食物摄入原因会引起缺乏。
碟酰谷氨酸叶酸→5-甲基四氢叶酸→四氢叶酸→DNA→正常红细胞
【临床意义】
在检测中要注意区别,红细胞中的叶酸值通常是一个较长期的指标;而血清或血浆的叶酸值是一个较短期指标。以下疾病可用于叶酸检测:
1. 溶血性贫血
2. 吸收障碍
3. 大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疾病
4. 恶性贫血
5. 麻木癌症
6. 口炎性腹泻
7. 轻瘫淋巴瘤
维生素B12(VB12)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211-911pg/ml。
【项目综述】B12属柯啉环系列,主要功能是协同甲基丙二酰辅酶A(CoA)转化为琥珀酰辅酶A,另外B12同叶酸一起参与DNA的合成,大部分情况下B12通过单个分子参与叶酸的转化。人类B12的基本来源于肉类,未处理的水也有少量B12。
B12缺乏可引起巨红细胞性贫血,从而使MCV升高。并不是所有的巨红细胞性贫血病人B12都缺乏;反之,B12缺乏不一定都会引起巨红细胞性贫血。尽管有些复杂,通常血清B12缺乏主要起因是恶性贫血,此病导致B12吸收极差,从而血中B12降低。
【临床意义】
1. 溶血性贫血
2. 淋巴瘤
3. 大红细胞贫血吸收障碍
4. 恶性贫血
5. 骨髓瘤癌症
6. 白血病
7. 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增多
8. 口炎性腹泻
9. 肝病血小板增生
铁蛋白(Ferritin)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男性:22-322 ng/ml
女性:10-291 ng/mL
【项目综述】铁蛋白为一贮存及利用铁的蛋白质,是体内铁贮存的主要形式之一,分子量为44,000,主要贮于肝、网状内皮系统及骨髓中。正常状态下贮存铁与血液中铁交换量不大,只有当出血或其它需铁情况下,铁蛋白中的铁被动员释出,以参与造血及其它含铁物质的合成。当肝细胞坏死或受损时铁蛋白大量释放入血,同时肝脏处理循环中铁蛋白的能力下降,亦可引起铁蛋白升高。
【临床意义】
1. 诊断缺铁性贫血及判断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及控制铁剂的用量。
2. 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与慢性感染疾病(ACD)所致的贫血,并判断慢性感染性贫血是否铁贮量不足,合并缺铁性贫血。
3. 鉴别不同性质的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巨细胞贫血等及判断这些贫血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贮备不足而予以及时补充铁剂。
4. 用于预防医学,营养学调查,特别是对于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高的人群(儿童及孕妇),判断该人群的需铁量,对饮食中铁进行合理的补充。
5. 检查溶血性贫血及大失血者的铁贮量。
6. 诊断原发性及继发性血色沉着病。
7. 许多恶性肿瘤铁蛋白升高,可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2.6-11.1mU/L。
【项目综述】胰岛素是含51个氨基酸的小分子蛋白质,靠两个二硫键结合21个氨基酸的A链和30个氨基酸的B链,二硫键被打开则失去活性。β细胞先合成及加工86肽的胰岛素原,再经水解成为胰岛素与C肽。胰岛素是促进合成代谢、调节血糖稳定的主要激素。当胰岛素缺乏时,血糖浓度升高,如果超出肾糖阈,尿中将出现糖,引起糖尿病;胰岛素缺乏,出发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增强,血脂升高以致引起酮血症与酸中毒。由于胰岛素能增强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所以它对机体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只有与生长素共同作用时才发挥明显作用。血糖、氨基酸和脂肪酸、激素和神经均对胰岛素的分泌进行调节。
【临床意义】
胰岛素增高:
1. 胰岛β细胞瘤或β细胞增生。肿瘤自发性分泌或β细胞增生而致的产生过多。
2. 糖尿病.II型糖尿病或某些糖尿病初期患者,由于长期处于慢性高血糖状态,刺激β细胞分泌过多的胰岛素,空腹后升高。
3.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症。患者血中可检出胰岛素自身抗体,自发性低血糖发作时,胰岛素、胰岛素原和C肽均明显升高。
4. 继发性糖尿病。如皮质醇增多性、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胰生长抑素瘤等分泌生糖激素,能对抗和干扰胰岛素的外周作用,促进胰岛素抵抗,由高血糖而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
5. 胰岛素受体异常。笆细胞上的受体数目减少或受体的抗体存在,或受体缺陷等原因而致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清胰岛素明显上升。
6. 胰岛素结构异常。基因突变使胰岛素分子结构异常,不能特异性结合胰岛素受体。
7. 肥胖。尤其是获得性肥胖,由于进食过多,是血糖升高,刺激下丘脑腹侧使胰岛素分泌增多。
8. 药物。口服避孕药D860,噻嗪类利利尿剂,苯妥因钠和皮质激素等可使血胰岛素升高。
9. 妊娠。为适应胎儿生长发育,母体胰岛素细胞增殖;胎盘所产生的雌激素等均可引起胰岛素分泌亢进。
10. 肝硬化。肝脏是胰岛素降解的主要场所,肝酶活性受损,胰岛素水平升高。
胰岛素降低:
1. I型糖尿病。胰岛功能衰竭,胰岛素基础值很低甚至测不出。
2. 胰腺病和胰腺炎。并发胰岛功能损坏、胰腺全切除、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胰腺病和其它原因引起的胰腺炎等影响胰岛功能。
C肽(C-peptide Serum)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0.78-1.89ng/mL。
【项目综述】C肽由31个氨基酸组成,由胰岛β细胞分泌。C肽的种属差异很大。由于再胰岛素原转换为胰岛素时C肽与胰岛素等分子产生,故C肽水平能反映胰腺的分泌能力。C肽与胰岛素没有交叉反应,测定不受胰岛素的干扰,故血中C肽水平完全可以反映内源性胰岛素的水平。
【临床意义】
1.区分I、II型糖尿病。C肽缺乏说明时I型,但某些I型具有残存的胰岛功能。II型与正常人空腹C肽水平可重叠,刺激后水平较可取,胰高血糖素刺激后C肽增加0.16 nmol/L可作为I、II型糖尿病区分的指数。
2.II型糖尿病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如果C肽水平较低,葡萄糖刺激后反应差,表明立即或最终需要胰岛素治疗。
3.评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的胰岛功能。如果他们的基础及胰高血糖素刺激后的C肽水平正常,酮症酸中毒纠正后不需要外源性的胰岛素治疗,而C肽缺乏的病人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4.各种低血糖病因的鉴别。如C肽超过正常,可以认为是胰岛素分泌所致,如C肽低于正常值、则为其他原因所致,对诊断胰岛素细胞瘤很由临床价值。
5.监测胰腺移植物的内分泌功能。刺激后C肽/葡萄糖比值增加,说明移植体功能正常。
本文是魏少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