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辉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部)
眼科
对神经梅毒或者梅毒性视神经炎的患者的建议
8693人已读
我在一年前治疗了一例梅毒性视神经病变,双眼无光感,头疼,思维反应迟钝,颅内压显著升高。我们立即给于了正规、足程青霉素方案治疗,但患者无明显改善;因患者颅内压高,我们随即及时给患者做了视神经鞘开窗术,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光感和手动一周,头疼缓解,但视力在一周后又丧失。我们深感遗憾,患者因多种原因到我这里诊断治疗时已经太迟。
我以为神经梅毒或者梅毒性视神经炎发病率较低,故没有太在意此类病例,但今天放假,我回顾我的病例,同时查阅国内文献资料,发现我们国内存在大量类似的患者,股觉得很有必要在此发文章和信息。
如果你或者你的家属、朋友、亲戚患有神经梅毒、梅毒性视神经病变,请来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找我就诊。特别是对于颅内压高的患者,我们是可以缓解甚至逆转高颅内压对视神经的压迫,改善头痛等症状的。
我能够理解我们这个年代某些人可能会感染梅毒,而犹豫或者羞于去就诊,或者隐瞒病情;但疾病是你或者你的家属是最终必须去面对的;只有在你自己能够坦然面对这个疾病之后,你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从而避免疾病本身带来的、更多的后遗症或者并发症。如果因为你的羞耻之心,而导致了疾病的误诊、或者延迟诊断或者治疗,将进一步带来更多地、不可逆转的危害,如:视力丧失、神经麻痹。这个时候,一切都已经很晚了。
以下是神经梅毒的部分专业知识:(部分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so.com/doc/5362856.html)
一、分类
1.无症状性神经梅毒 无症状性神经梅毒(asymptomatic neurosyphilis)是指具有明确的原发梅毒感染或血清学梅毒试验呈阳性反应,以及脑脊液(CSF)检查有异常改变,但临床上尚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的患者:本病患者多在初染后1~2年之内发生,几占初染梅毒患者的10%左右。约在感染后第3年,发病率才渐渐降低,这是由于一部分患者转为有症状性神经梅毒;另一部分患者CSF自然的或经治疗而转为正常。
2.脑膜神经梅毒 主要为梅毒螺旋体引起软脑膜炎症,多见于初染后1~2年内,少数见于感染5年之后。如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未来可能转成主质性梅毒如麻痹性痴呆或脊髓痨。易见于青、中年男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有头痛,恶心、呕吐、颈后疼痛,颈部发硬,发热,但也可不发热。Kernig征可能阳性。约20%的患者颅压升高,约40%的患者视乳头水肿,颅底部脑膜炎常致动眼、滑车、三叉、展及面神经瘫痪,其中以上睑下垂尤为常见。少数患者出现局灶性神经体征如轻偏瘫或单瘫,提示脑膜炎症的邻近脑组织内有梅毒性动脉炎。对于此部分梅毒患者,若出现颅内压升高,即便予以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其颅内压也难以快速降低,因此应该尽快实施视神经鞘降压术,及时保护视神经,避免视神经受压而上市视力。
3.血管神经梅毒 血管神经梅毒(vascular neurosyphilis),多发病于初染梅毒后5~30年,但也可见于感染后数月之内即发病。青年患者发病距初染间隔时间较中年者为短,并常为青年卒中患者的主要病因之一。一般男性较女性多见。有统计资料血管神经梅毒占梅毒患者的3~15%。多见于青、中年男性。先有持续性头痛或人格障碍,数周后出现局灶性体征,并呈进展性加重。局灶性症候则依受累的不同血管而出现不同的血管闭塞综合征。如累及大脑中动脉则出现病变对侧偏瘫及偏身感觉减退,同侧偏盲;主侧病变可出现失语等皮质功能障碍。若病变为大脑前动脉,则病灶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但下肢比上肢为重,且常伴尿失禁及精神障碍,如欣快、淡漠及精神错乱。脊髓血管受累,病初常先有根性疼痛或麻木,提示脊髓病变的上界。以颈或胸段脊髓容易受累,出现急性横贯性脊髓病的表现。多在数小时至数天内症状发展至高峰。患者躯干常有感觉缺失平面,出现截瘫或四肢瘫,病理反射阳性,并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4.脊髓痨 脊髓痨(tabes dorsalis)为晚发的主质性神经梅毒,其潜伏期长久,平均发生在初染梅毒后8~12年,也可短至3年,长至20年。发病年龄多见于35~50岁。男性病例为女性的4倍。病变选择性的侵犯脊髓后根及后索并引起变性。在既往对梅毒缺乏有效治疗的年代,本症约占神经梅毒的1/4,占初染梅毒而治疗不充分患者的10%左右。
二、治疗
各种类型神经梅毒的治疗均采用青霉素,青霉素最低治疗血清浓度为0.03μg/ml,最高疗效血清浓度为0.1μg/ml。一般认为其治疗效果和病期长短有关,而和青霉素的剂量关系较小。
1.青霉素的剂量和用法 综合目前国内外治疗神经梅毒应用青霉素的方案共有两种。
(1)水溶性普鲁卡因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G)90万U,每天肌内注射1次,共15~20天。
(2) 苄星青霉素(苄星青霉素G)240万U,每周肌内注射1次,共3周。曾有作者考虑上述剂量未能使脑脊液中白细胞增高恢复正常或认为组织中梅毒螺旋体毒力强而主张采用较大剂量如应用水剂普鲁卡因青霉素,每12小时肌内注射60万U,共15~20天,总量超过2000万U为宜。
1998年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推荐治疗神经梅毒的青霉素用法是:①水溶性晶体青霉素G,200万~400万U,静脉滴注,每4小时1次,共10~14天;②普鲁卡因青霉素,240万U,肌内注射,1次/d,同时口服丙磺舒(probenecid) 500mg,4次/d,共10~14天。
另有学者认为上述治疗后可继续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苄星青霉素G) 240万U,每周1次,共3周,疗效可能更好。
所有经过治疗的患者均应定期追踪观察。一般在治疗后头一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包括血清梅毒检测试验,如果恢复较好,以后改为每隔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脑脊液检查一般每隔半年至1年检查1次,直至脑脊液和血清均已恢复正常,一般对患者至少随访3年之久。
2.再治疗问题 在治疗后的追踪观察中,若发现上次治疗失败,当考虑再治疗。治疗失败主要表现在神经梅毒的感染仍处在活动状态,如发现临床症状继续发展,治疗后脑脊液细胞数仍然保持增高;治疗后已6个月,其脑脊液中细胞数仍未恢复至正常;血清或脑脊液VDRL的滴度不见下降或升高者均应进行再次治疗。
3.吉-海氏反应(Jarish-Herxheimer reaction) 是指采用青霉素治疗的头24h之内,由于大量被杀死的梅毒螺旋体所释放出来的外毒素所引致的全身反应和梅毒损害的局部反应。此种反应在数小时之内可达症状的高峰。全身症状表现为高热、皮肤发红,约24h后可缓解。局部反应在神经梅毒的患者,可出现原来的视力障碍突然加重以及使麻痹性痴呆患者的精神症状如精神错乱和谵妄加重,并偶出现癫痫发作。吉-海氏反应可见于任何方式的驱梅治疗之初,特别易见于血清阳性的早期梅毒,神经梅毒似反而少见。为防止出现此种反应,可在应用青霉素前,采用类固醇激素加以防止,但效果尚无定论。
4.四环素和红霉素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以考虑使用。
5.激素的使用,对于某些视神经病变患者,可以酌情同时使用激素
6.对于颅内压高患者,尽快降低颅内压,否则应该尽快实施视神经鞘降压术,及时保护视神经,避免视神经受压而丧失视力。
本文是陈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