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肠癌诊疗的相关问题
原发性小肠肿瘤是指原发于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肿瘤,较为少见,仅占胃肠道肿瘤的2%左右,以恶性肿瘤居多,占所有恶性肿瘤的0.2%~0.3%。中国人中小肠恶性肿瘤以腺癌、胃肠道间质瘤、平滑肌肉瘤最为常见。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小肠癌的首发症状缺乏特异性,以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腹块及消瘦较为常见,难以鉴别,多数在发现腹块或其他原因进行剖腹探查时才能明确诊断。因此,对于进行性的脐周疼痛、慢性腹泻、间隙性黑便、腹部扪及活动性包块等,应提高警惕。
(二)检查手段
1、实验室检查 小肠癌伴有慢性出血时,可以出血外周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粪便隐血试验(+)。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CA50等可能无变化。
2、X线钡餐 气钡双重造影对十二指肠癌的诊断的准确率在42%~75%。
3、CT CT不仅可以显示腹腔内肿块的大小、形态,还可以显示腹腔内其他脏器累及情况、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目前,CT检查已经成为小肠肿瘤最主要的诊断方法。
4、纤维内镜 对于十二指肠降部以上部位诊断较为灵敏,其优点在于可以直接获取病理学依据。
5、胶囊胃镜 在小肠肿瘤诊断方面的一种新型诊断方法。可以进行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弥补了纤维胃镜的不足,使小肠肿瘤的诊断率较以往(3%~8%)明显提高。
6、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 是目前公认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的诊断方法。在非活动性出血期可以显示异常的肿瘤血管或肿瘤轮廓,在合并出血>0.5ml/min时可以发现造影剂进入肠腔。
(三)TNM分期
1、TNM分级标准
T | N | M |
TX 原发病灶情况无法评估 | NX 无法评估区域淋巴结 | MX 无法评估远处转移 |
Tis 原位癌 |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 M0 未发现远处转移 |
T1 浸犯黏膜或黏膜下层 | N1 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 M1 有远处转移 |
T2 侵犯至肌层 | ||
T3 侵犯超过固有肌层达到浆膜下层或达到无腹膜的肌肉周围的范围在2cm以下 | ||
T4 穿透脏层腹膜或直接侵犯其他器官或结构 |
2、分期
分期 | T | N | M |
0期 | Tis | N0 | M0 |
Ⅰ期 | T1~2 | N0 | M0 |
Ⅱ期 | T3~4 | N0 | M0 |
Ⅲ期 | 任何T | N1 | M0 |
Ⅳ期 | 任何T | 任何N | M1 |
二、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为首要选择,也是唯一可能治愈小肠肿瘤的方法。凡是有可能行手术的患者均应进行手术,无论是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性手术,均能使患者获益。术后是否需要配合辅助化疗,目前尚无定论。晚期患者可行姑息性手术,以解决肠梗阻等症状,结合姑息性放/化疗,可以达到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三、治疗策略
(一)辅助化疗
目前,仅小肠恶性淋巴瘤术后需要辅助化疗,而小肠腺癌根治术后是否必要行辅助化疗,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辅助化疗不能带来生存获益。
(二)晚期小肠癌的姑息化疗
对于晚期不能手术或者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姑息性化疗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联合用药优于单药,吉西他滨、伊立替康新型化疗药单药或联合方案已经显示出其优越性。
1、 ECF方案
表柔比星 50mg/m2 iv d1
顺铂 40mg/m2 iv gtt d1~3
氟尿嘧啶 2400mg/m2 iv gtt(持续)d1~5
每3周重复1次
2、 FOLFOX4方案
奥沙利铂 85mg/m2 iv gtt(2h)d1
亚叶酸钙 200 mg/m2 iv gtt(2h)d1、d2
氟尿嘧啶 400 mg/m2 iv d1、d2
氟尿嘧啶 600 mg/m2 iv gtt(连续22h) d1、d2
每2周重复1次
3、 FOLFIRI方案
伊立替康 180 mg/m2 iv gtt(30~90min)d1
亚叶酸钙 200 mg/m2 iv gtt(2h)d1、d2
氟尿嘧啶 400 mg/m2 iv d1、d2
氟尿嘧啶 600 mg/m2 iv gtt(连续22h) d1、d2
每2周重复1次
(三)靶向治疗
目前分子靶向药物用于小肠癌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本文是姜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