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勇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腹主动脉瘤

发表者:兰勇 人已读

腹主动脉瘤其实不应该称为“瘤”,它是腹主动脉在病理因素作用下局部薄弱后发生扩张而向外膨出,仅仅是外观形似“瘤”,而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肿瘤,因而是一种良性疾病。导致腹主动脉瘤发生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一般说来,直径大于5cm 的动脉瘤破裂的机率将大大增加,动脉瘤的破裂将导致患者因大量失血而死亡,因此主动脉瘤被称为是“患者体内的定时炸弹”。

1、腹主动脉瘤的CT动脉造影图像,显示腹主动脉形成了一个球形扩张的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病人男女之比为5—6:1,平均年龄>60岁。多数人缺乏明确的症状,往往是于体格检查,B超或CT检查时偶然发现。多数病人仅在体检时或病人自行发觉腹部搏动性肿块。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人工血管的出现使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经典方法,由于动脉瘤的部位及体积不同,手术时间从2小时到10余小时不等,输血量从数百毫升至上万毫升不等,创伤巨大,而且主动脉的阻断对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有着直接的影响,手术后并发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很高。这就要求患者手术前有较为健全的内脏功能来承受这样一个大手术的打击,但不幸的是,腹主动脉瘤又是一种老年性疾病,腹主动脉瘤平均发病年龄在70岁左右,这些患者多数并存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肾功能减退等不同的疾病,使手术的危险性大为提高,许多患者因无法耐受手术而失去了治愈腹主动脉瘤的机会,这个矛盾在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问世40余年来一直困扰着血管外科医生和腹主动脉瘤患者,往往使医生和患者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图2、传统的腹主动脉瘤手术示意图

腹主动脉瘤手术治疗的这种尴尬局面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腔内隔绝术的出现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近20年来,血管腔内记忆合金支架、超薄涤纶编织人工血管、血管内导管等技术逐渐成熟,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CT、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无创血管检查技术日益精确;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就是这种知识上的进步与众多技术上的进步相结合的产物。简单的说,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就是先对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CT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获得腹主动脉瘤的精确数据,然后据此定制口径和长度适合的记忆合金支架和超薄人工血管缝制成的复合体,在低温下将冷缩的记忆合金支架预置于导管内。手术时,在X-线透视监视下,经股动脉将导管导入,当人工血管到达病变主动脉部位后,将人工血管从导管内释放,记忆合金支架在体温下张开至原来口径,将人工血管固定于病变主动脉两端的正常主动脉上(见图3),血流即从人工血管腔内流过,病变扩张的薄弱腹主动脉壁即与高速高压的腹主动脉血流隔绝,这样既维持了腹主动脉的血流通畅又达到了预防腹主动脉瘤破裂的目的,也就是说完全治愈了腹主动脉瘤。在使用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时,由于腹主动脉瘤常常累及髂动脉,因此常需使用分叉型移植物(金属支架与人工血管复合体)。

与传统的开腹巨创手术相比,腔内隔绝术避免了全麻、开腹和阻断主动脉,使手术的创伤大大减小,手术仅需在大腿根部作一个3cm长的小切口即可完成。手术时间大大缩短,熟练的医生可以在30分钟完成一例手术。大多数患者不需要输血。患者术后恢复快,手术当晚既可进食,次日既可下床活动,并发症率、死亡率也明显降低,这就使许多因高龄,多并存病而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获得了治愈机会。

图3 腹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本文是兰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