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体微腺瘤是怎么回事?需要治疗吗?
垂体是人脑内的一个神经内分泌器官,调节人体的许多功能,成人垂体大小约为1*1.5*0.5厘米,这分别代表前后*左右*上下的大小。磁共振是检查垂体大小、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在医学上如果磁共振发现垂体瘤,直径>1厘米,这里主要是指上下径的距离,一般称之为垂体大腺瘤,垂体大腺瘤可能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因此一旦发现,应该积极就医治疗。
而在临床门诊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垂体微腺瘤的磁共振报告,很多患者非常恐慌。
在下面我主要解释一下垂体微腺瘤:
在临床上,如果磁共振发现垂体病变,有一个局限性的病灶,如果大小上下径<1厘米,并且病灶与垂体明显可分(一般这是在增强扫描的情况下可以分清楚),这时候磁共振阅片的时候常常在汇报中提示垂体微腺瘤诊断。
垂体微腺瘤在医学上分为功能性垂体微腺瘤和无功能性垂体微腺瘤:
功能性垂体微腺瘤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症(ACTH),在临床上表现为Cushing征(病理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生长激素增高症(GH),表现为肢端肥大和巨人症,以及泌乳素增高症(PRL),女性表现为闭经泌乳,男性表现为性欲低下等。如果患者有临床以上症状和表现,磁共振检查又发现垂体微腺瘤,就需要进一步到脑外科去做进一步的确诊。请参考:(点击进入)辩证的看待垂体瘤的治疗策略及手术方式
无功能性垂体微腺瘤:也就是微腺瘤没有分泌功能,不会引起以上临床症状。这样的微腺瘤是非常常见的。随着磁共振分辨率的提高,无功能性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引起很多人的恐慌,其实绝大多数微腺瘤是不需要任何担心的。
临床上有以下结论:
1、5%-10%的正常人群中,通过目前的磁共振检查,会提示垂体微腺瘤。
2、垂体微腺瘤与垂体大腺瘤不是同一疾病,只有2%不到的垂体微腺瘤会发展到垂体大腺瘤,98%的微腺瘤常年维持不变。
因此就我个人观点来说:无功能性垂体微腺瘤是一个正常现象,不应该称之为瘤,无需太多的担心。
在临床上的共识就是:如果诊断无功能性垂体微腺瘤,需要做的只是分别间隔1年,间隔2年,间隔5年,间隔10年做一个磁共振复查就可以。
关于更多垂体瘤的治疗策略和方法请参考:
本文是王义宝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