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红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脊髓损伤后性与生殖功能障碍的康复

发表者:王其红 人已读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脊髓损伤患者约30万人,其中男女比:6:1,发病年龄大都在30岁以下,每年以20000左右的人数在增加,随着康复水平的进步,脊髓损伤患者的寿命已经和正常人相差不大,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也都得到了明显的进步,然而脊髓损伤后性与生殖功能障碍的却很少提及,脊髓损伤性与生殖功能的康复在国内可以说几乎是空白,就算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脊髓损伤性与生殖功能的康复也就20年左右。实际上:按照WHO和我国相关法律:享受性生活的权力和当父母的权力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力,就算是脊髓损伤后的伤残者也不例外。

一、目前我国脊髓损伤性与生殖功能障碍存在着以下的现状:

医务人员对相关的知识严重缺乏,不能够给患者提供正确的指导;

患者不愿提起和就医,本人和陪伴常年过着无性生活,部分家庭因此破裂;

脊髓损伤患者未婚率高、离婚率高、未生育高(尤其对于有传统意识的独生子女家庭,未生育小孩显得尤为重要);

对脊髓损伤后性与生殖功能的障碍的认知存在严重的误区;很多人认为伤后就不可能过上性生活,也没有能力拥有自己的小孩等

所以开展脊髓损伤性与生殖功能的康复非常重要。

1990年小谷收集文献统计结论,总数:2930例可勃起:1802例(62%);能射精:445例(15%);能性交:730人(25%);生小孩:55例(2%)。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脊髓损伤后过上比较正常的性生活已经不是禁忌,拥有自己的小孩也不是梦想。

性包括三个层次,性欲、性行为、性爱。正常性功能包括:1、与异性的解除;2性欲,3、勃起;4、性交;5、射精;6、快感;7、授精;女性还包括:妊娠、分娩等。

二、脊髓损伤男性性功能障碍主要包括

造精障碍:精少、弱、畸形多等;

勃起障碍精神性勃起、反射性勃起障碍;

性交障碍:无勃起及持续程度;

射精障碍:早泄、迟泄;逆行射精;无射精;阴道内射精障碍。

1、造精障碍

脊髓损伤后男性依然能够制造正常的精子,但因脊髓损伤的相关原因导致精少、弱、畸形多等;

原因:感染、阴囊湿热、久坐、精液长期不排等

处理:

1、控制尿路感染,管理好大小便,适当合理使用抗生素;

2、阴囊温度要合适;

3、定期行人工射精;

4、服用药物:维生素、番茄红素八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等;

5、避免久坐,加强运动和训练;

2、勃起障碍

勃起障碍可能是影响脊髓损伤患者性功能和重建自行最严重的障碍。

实际上,脊髓损伤后很多患者都可以出现勃起,T10-S1之间损伤者,精神性勃起和

反应性勃起均存在;只要S2-4中枢保存,阴茎受刺激即能反射性勃起。

处理:

一线治疗方法:

西地那非(可使64%以前无任何勃起和78%以前有勃起的SCI患者得到改善)

真空负压吸引装置:有效率85.6%(推荐使用,无创,成本低,方便,半永久使用,)

二线疗法:

尿道内给药:比法尔外用乳膏(含前列腺E11mg)

阴茎内海绵体注射:罂粟碱+酚妥拉明+前列腺E1或单单独使用:前列腺E1

三线疗法:

阴茎假体植入手术。

3、性交障碍:主要为无勃起、持续程度不够、姿势障碍等

处理:

对方主导,采用合适的体位和姿势;

借助药物和外部装置;

处理勃起问题;

4、射精障碍

随着时间的推移,造精功能有恶化的倾向,精液性状不好的原因之一是精液不排泄而停滞,伤后因尽早诱发人工射精。

方法:

震动器法;可反复使用,取经成功率较低;

药物刺激法:腰椎穿刺,注入新斯的明,1-3小时可诱发射精,取精成功率高,有创、部分有药物副作用;

电刺激法:肛门插入刺激电极,10-15分钟产生射精;取经成功率高;

三、脊髓损伤后女性性功能障碍

女性是激素依赖型的,主要存在的就是感觉障碍,同样可以分泌液体润滑阴道和享受性高潮,除感觉外影响不大。

四、男性生殖功能障碍

男性脊髓损伤患者受伤后仍能制造精子,只要有勃起和射精的能力,则致女性怀孕的可能性就很高。问题在于:精子如何遇见卵子,并结合成受精卵。

主要影响因素:形成精子的精囊作用差;尿路感染致炎症堵塞输精管;勃起不全致性交障碍;精液进入子宫障碍;精液遇见卵子障碍。

处理:计划生育,一一解决,处理同性功能障碍。

五、女性生殖功能障碍

尽管脊髓损伤后几个月内没有月经,但仍会续排卵和妊娠,对女性的生殖功能影响不大。

注意:

1、考虑清楚如何照顾自己及胎儿,婴儿

2、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大小便,控制感染

3、T6以上易诱发自主神经反射亢进,可服用药物治疗。

4、尽量避免叩击、敲打膀胱,后期建议保留尿管

5、不乱用药物,乱作检查。

六、结语:

只要夫妻双方有耐心,配合专科医师的指导,拥有满意的性生活和拥有自己的孩子不会只是一个梦。”

本文是王其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