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忽视的骨折后性生活
最近,我在门诊上接连遇到了三例股骨干骨折手术后钢板断裂的病人,还有一例钢板虽然没断,但弯曲得厉害,钢板上的螺钉断了两枚,并且所有螺钉都有不同程度的松动!最让我迷惑的是:这三位病人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而且都是股骨干骨折,应该是骨折相对容易愈合的年纪和部位啊。详细询问病史,都说手术后没有受过外伤,而且都还没有下床呢!可是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质量再差的钢板也不会轻易断裂的!
股骨干骨折钢板断裂在所有钢板断裂中比率较大,这与股骨承受的身体的重力较大有关,而且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较其他部位相对较长。如果骨折愈合期间再次遭受外伤,或者过早地进行超负荷的功能锻炼或不正确的活动,这时骨折断端尚未愈合,钢板所承受的应力特别是剪式应力加大,超出了钢板的最大负荷,就会导致钢板的断裂。可是,这几例病人没有下床,外伤是不可能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钢板断裂呢?带着这种疑问,病人住院后我又详细询问了病史。其中一人说是睡醒觉后突感大腿疼痛不敢活动的。再问,终于讲了“羞于开口”的事实:他是在进行性生活正达到性高潮时突然感觉大腿内有断裂感,疼痛剧烈,不敢活动的!又追问了其他两例,也有类似情况。我豁然开朗,就是它,不合时机的性生活应该是他们钢板断裂的罪魁祸首。
性生活是一种复杂的运动,性生活过程中的钢板断裂可能与性生活时动作过于剧烈及肌肉过度拉伸有关。同时,性生活过程中容易使人失去对自己的控制力,忘记了自己是骨折病人,特别是性高潮时更是如此。这也是钢板断裂的一个重要因素。骨折后,无论是使用小夹板、石膏等外固定;还是用钢板、髓内钉、螺钉等内固定;还是使用 外固定支架,其目的主要是使骨折断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牢固的固定,有效牢固的固定是骨折愈合的主要条件!但是,这些方法并不能使骨折断端达到完全绝对的固定。所以,骨折后无论是内固定还是外固定,患者都要注意保护骨折部位,防止断端过度活动和重新移位,从而避免固定物的损坏或者骨折不愈合。
性高潮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肌肉的强烈收缩和性器官及全身的舒适感。性生活过程中往往要进行剧烈的活动才能达到性高潮,这时患者和性伴侣往往忽视了骨折的存在,从而对骨折断端失去有效保护意识。肌肉的收缩力量是很大的,单是肌肉收缩就能导致骨折。例如髌骨骨折就有很多是肌肉收缩引起的。所以,在骨折还没有完全愈合的情况下,性生活过程中强烈的肌肉收缩时的应力都集中在了钢板上,钢板断裂也就不足为奇了。以往的股骨干骨折手术后基本都是用石膏固定的。现在,随着医学技术和理论的更新,特别是质量更好的钢板和髓内钉的应用,很多医生习惯手术后不再石膏固定。骨折愈合的中后期患部已基本不痛,在有石膏固定时,病人会有意识的保护患部,不痛又没有石膏固定,病人放松了对断端的保护,这也是性生活过程中钢板断裂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那么骨折了能不能进行性生活?怎样进行性生活呢?应该说,不影响内、外固定的性生活对夹板、钢板等内外固定物和骨折的愈合不会有太大影响。骨折病人能否恢复或何时恢复性生活,应根据骨折的部位、断端稳定程度、内外固定的牢固程度分别对待。一般来说严重骨折六周内应避免性生活,主要考虑是患者体力需要恢复,骨折部位需要制动和保护等原因。骨折部位是重要因素,因为不同部位骨折,愈合时间不同,同时承受身体的力量不同,比如骨盆骨折或脊柱骨折本身有一定危险性,骨盆骨折不容易固定且能引起大出血;脊柱骨折能导致瘫痪,骨盆和脊柱又是性生活时是最主要用力部位,因此,这些地方的骨折,必须等骨折完全愈合后方可恢复性生活。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径腓骨中下三分之一骨折愈合时间较长,也是性生活时主要用力部位,应适当延长恢复正常性生活的时间。同时,骨折患者和性伴侣应当变换双方体位,进行性生活,以避免骨折部位用力,影响断端稳定。例如四肢骨折,可以采用患者在下的体位,肋骨骨折可采用患者在上的体位的性生活方式。
从中医角度来讲“肾主骨生髓”。《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六节藏象论》还说:“肾者……其充在骨”。提示肾脏的精气能生养骨骼。骨折的恢复需要肾中精气的鼓舞和营养。肾中精气旺盛则骨骼生长,肾中精气衰退则骨骼生长减慢或停止。频繁的性生活能损伤肾中精气,影响骨折愈合。所以,骨折后还是要尽量减少性生活的次数。特别是骨折延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患者,性生活应该在骨折断端牢固固定的前提下比平时适当减少或者短时间内禁欲。
性生活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年轻人更甚。可是,几乎没有医生去告诉骨折患者,也没有患者去问医生骨折后怎样进行性生活,致使因此而影响了患者骨折的愈合,甚至导致钢板等内固定物的断裂造成精神上和经济上巨大损失。作为医生应该告诉患者骨折后怎样进行性生活,作为患者应与医生和性伴侣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以避免误解。作为医生可以将这方面的内容印制成小册子,形成一个医疗常规发放给患者,避免因为这方面的疏忽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产生。
本文是孙国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