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孙国栋 师彬 吴清波
摘要 目的:评价三维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门诊病人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0人以三维针刀治疗,对照组30人以传统针灸推拿治疗。治疗一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靠。
关键词 颈椎病 神经根型 三维针刀 临床研究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因各种因素刺激神经根而出现的颈部及上肢疼痛、功能受限的病症。临床表现主要以颈项肩臂痛为主,伴颈项神经串痛、针刺样或过电样麻痛,常向肢体远端部位放射。本病在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占60%以上,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生活。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患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我科应用“三维针刀”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同时设传统针灸推拿治疗组进行对照,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选自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门诊病人。按年龄及性别进行分层随机分组,30例纳入治疗组,其中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6.3±7.2岁;30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7.6±6.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情况等经统计学处理,P值均>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除具有颈椎病典型局部症状外,如:颈部局部疼痛、活动受限,或局部肿胀僵硬;病变颈椎棘突或患侧肩胛骨内上角、肩胛提肌、斜方肌、冈下肌有压痛等,应具备以下5点「1」: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上肢放射性麻木、疼痛等,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上肢(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或压头试验可见阳性,痛点封闭无效。
(3)X线摄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化,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或钩椎关节有增生,或椎间孔变小;CT和MRI检查可清晰地显示局部的病理解剖状态,包括髓核的突出与脱出,脊神经受累的部位与程度等。
(4)临床表现与CT和MRI检查异常在节段上相一致。
(5)除外颈椎骨骼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症候群,尺、桡、正中神经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病变。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无晕针史。
(3)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法治疗,并配合进行相关检查,治疗前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不能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者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合并心、肝、肾以及其他严重原发病,糖尿病患者血糖>8.0mmL/L。
(3)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
(4)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有手术适应症者。
(5)病变部位皮肤破损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三维针刀治疗。
治疗前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双斜位、环枢椎张口位X光片。以临床症状体征(病变部位神经根定位)为依据,以X光片表现为参考,确定主要治疗节段。
针刀治疗: 患者取坐位, 颈部前屈位, 进针点选在病变部位的上下棘突旁压痛点或条索物处, 每次选5~8 个治疗点。在常规消毒、无菌条件下,选汉章4号针刀与颈部皮肤平面成90°角垂直刺入, 刀口线与神经、血管的走向平行, 深度依病情而定, 一般以患者有明显酸胀感为度, 然后分别以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各2~3刀,弹拨肌束3~5下,进行三维针刀松解。操作过程中患者如觉有明显疼痛或触电感,应稍退针并略调整进针方向,进针深度多控制在2cm以内。出针后以创可贴外贴3d。
手法治疗: 针刀治疗结束观察病人无异常反应进行三维定点正脊手法治疗。正脊先调整对侧,后调整患侧。以C4、5左侧病变,C5棘突向右侧偏歪为例。病人坐位,一助手固定患者下肢,医者左手拇指按住C5棘突右侧,其余四指抵枕部,嘱患者低头,颈部屈曲10°~20°,下颌置医者右肘部,医者中指、环指、小指协助固定C5棘突。嘱患者放松,先牵引颈部约2分钟,然后缓缓向右旋转头颈部到有一定阻力时,在牵引状态下右肘手用力向右扳动颈椎,同时左手拇指将C5棘突向左推。这时可听到响声和有复位感。然后相同手法反方向调整C4棘突。手法结束,颈部垫软枕仰卧观察20分钟。
每周治疗1次,4次(一个月)为1个疗程。随着病情的改善,原痛点可能消失,再取其周围新发现的痛点进行针刀松解。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针灸、推拿治疗。
先针灸后推拿。针灸主要取穴:颈夹脊、大椎、天宗、肩井、曲池、外关、合谷、风池、后溪、列缺、手三里、中渚等。毫针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后出针。然后推拿手法治疗。主要手法有:按揉、弹拨、摇法、拔伸法、扳法、点穴法、擦法、拍打法等。
每周治疗3次,12次(一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 原有症状完全消失,能够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明显减轻, 病情程度改善。无效: 原有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症状体征从疼痛、麻木、反射、肌力肌肉萎缩等四个方面,按四级评分法分级,具体如下:
(1)疼痛 采取10cm目视模拟标尺法评定患者疼痛程度,0cm计0分,1~3cm计1分,4~7cm计2分,8~10cm计3分。
(2)麻木 无麻木计0分,偶有轻度麻木计1分,麻木较重计2分,持续不减计3分。
(3)反射 无反射改变计0分,反射减弱计1分,明显减弱计2分,消失计3分。
(4)肌力、肌萎 无肌力改变计0分,有轻度肌萎、肌力减退计1分,中度肌萎、肌力减退计2分,明显肌萎、肌力小于III级计3分。
3.2 统计方法
采用SAS统计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 ±S表示,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用X²检验,p值取双侧。
3.3 治疗结果
3.3.1 临床总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总疗效比较
组别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治疗组 |
30 |
17(56.7%) |
11(36.6%) |
2(6.7%) |
0(0.0%) |
对照组 |
30 |
10(33.3%) |
12(40.0%) |
8(26.7%) |
1(0.3%) |
经Ridit分析,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3.2 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症状体征 |
治疗组(n=30) |
对照组(n=30) | ||||
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 |
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 | |||||
疼痛 麻木 反射 肌力、肌萎 |
1.86±0.92 1.28±0.75 1.36±0.69 1.21±0.68 |
1.13±0.60 0.87±0.46 0.81±0.44 0.78±0.65 |
1.63±0.96 1.15±0.67 1.33±0.19 1.23±0.48 |
1.46±0.62 0.96±0.59 1.11±0.43 0.89±0.68 | ||
经t检验,两组治疗前评分相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评分相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3.3 不良反应
疗效观察过程中,一例患者经三维针刀治疗后出现一过性眩晕,平卧10分钟后症状消失。
4 讨论
4.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目前主要有3种学说,即机械压迫学说,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和自身免疫学说。神经根对椎管内病变所导致的机械压迫较为敏感,压迫对于神经根可产生直接的机械效应和通过损害神经血供而产生的间接效应。一般认为神经根受压只产生麻木,不产生疼痛。受压引起的疼痛并不是直接损伤,而是由于对硬膜或炎症的刺激所致。Franson「2」认为根性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炎症,非神经源性疼痛介质(如缓激肽、组织胺等)和神经源性疼痛介质(如 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等)可引起神经炎性反应。疼痛和麻木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特征,也就是说本病多是压迫和炎症同时存在。所以本病的治疗和康复应以解除压迫,消除炎症为主。
4.2 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和微创治疗。非手术治疗中,中医主要用针灸、推拿、正脊、中药口服、外用。西医以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为主,配合康复理疗等手段。微创治疗以创伤小,痛苦少,疗效可靠为特点,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的接受。由于颈椎病属于退行性疾病,非手术治疗的时间较长且在病程中可能反复发作, 并且研究报道神经根性颈椎病的病程越长, 治疗及恢复效果不佳[3]。
4.3 “三维针刀”治疗特点
“三维针刀”技术是将三维定点平衡正脊手法(山东省保健委员会科研课题)和针刀两种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手段,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糅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治疗方法重视内外、筋骨、上下的平衡,针对颈椎病的病因病理,从骨和软组织两个方面对患病颈椎进行治疗。
针刀是微创治疗的一种,是主要针对软组织的治疗。其独特的疗效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针刀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理是主要有「4」:松解了软组织的粘连、疤痕和挛缩, 恢复了颈、背、肩、臂部软组织的力学动态平衡状态; 改善了局部微循环,消除了肌痉挛、肌紧张,改善代谢,促进炎症致痛物质的清除,解痉止痛;具有针刺的效应,能激发体内调节作用,产生镇痛物质,如脑啡呔等,达到“去痛致松”的目的。“三维针刀”技术在传统针刀应用纵行疏通、横行剥离的基础上增加了弹拨肌束,能在三维方向上松解病变部位软组织,解除肌痉挛、肌紧张。但是,单纯针刀治疗对解除机械压迫有一定局限性。
三维定点平衡正脊手法主要是针对骨的治疗,充分弥补了针刀对解除机械压迫的局限性。能在三维方向调整病变椎体的异常,恢复其正常解剖生理位置,解除病变组织对神经根的压迫。手法特点是在牵引状态下进行定点颈椎矫正。特别是颈椎在前屈15°~20°牵引时,牵引力与颈椎运动轴心一致,符合颈椎生物力学要求「5」。因此,在颈椎屈曲、牵引状态下旋转颈椎,进行颈椎矫正,保证了手法的安全性。针刀治疗后进行手法治疗,由于病变部位软组织得到了充分松解,更利于手法成功。通过“三维针刀”对骨和软组织进行靶向性干预和调节,使颈椎恢复了三维方向六个自由度的自由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该方法在理论上符合 “整体观”和“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治)的治疗思路。临床数据表明,治疗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同时,和针灸推拿相比治疗次数明显减少,减少了患者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3.
「2」Franson RC,Saal JS,Saal JA.Human disc phospholipase A2 is inflammatory Spine 1992;17(6 Suppl):S129-32.
「3」王刚, 王军, 瓮长水. 神经根型颈椎病病程与预后的关系[J ].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9):693-695.
「4」乔晋琳,曹守忠,刘杰等. 以针刀为主治疗颈椎病63例临床探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J」.2000;22(1):39-41.
「5」高楚荣,王丹影,李志申,等.颈椎牵引的力学分析.中华理疗杂志「J」. 1993;16(4):215.
本文是孙国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