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痡痹”症治新论
摘要 针对临床上一种具有独特病因和特殊临床表现的痹症(都有慢性劳损病史,疼痛部位基本固定,症状在休息或处于某一体位时减轻或消失),提出“痡痹”这一病名,并对它的含义、提出的必要性、临床特点、临床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认为痡痹的提出是对痹症这个大家族有益得必要补充,为痹症的论治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 痡痹 痹证 中医药疗法
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由于全身或局部劳损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长期某一姿势劳动、工作或生活习惯而使人体某一部位长时间的过度用力积累,使这一局部产生独特的病理变化,并出现具有显著自身特点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疼痛部位基本固定,症状在休息或处于某一体位时减轻或消失,而在劳累或另一体位时出现或加重。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对这一类疾病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从病因学角度提出了“痡痹”这一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辩证特点、与它痹的关系、治疗及转归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⑴,引起了医学界很多同行的关注和支持。痡痹的提出是对痹症这个大家族有益的而且是必要补充,为痹症的论治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1 “痡痹”的含义
“痡”读(pū),《辞海》解释为“过度劳累”。“痹”闭也,有闭阻不通之意。广义的“痹”泛指机体为病邪闭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气不宣所发生的各种病证,如五体痹、五脏痹、咳痹、食痹、血痹、等。狭义的“痹”即今所谓之“痹病”。是因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⑵。其主要机理是气血闭阻不通,皮肉、经络、筋骨、关节失于濡养。因此,“痡痹”简单的解释就是:由于过度劳累而引起疼痛的一种病症。是机体组织(肌肉、肌腱、韧带、滑膜等)由于过度劳累、劳损而致血瘀、湿滞、寒聚使受损局部气血运行不利,皮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失于濡养而产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的一类病症。
2 “痡痹”提出的必要性
《黄帝内经·素问》提出了“痹”,并列有“痹论”专篇,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演变做了详细论述。很多后世医家遵循《内经》意旨,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但是,在以往对痹症的辨证论治中,多以风、寒、湿立论并进行施治。然而,在临床工作上,有种痹症单从风、寒、湿角度分析,在病因病机方面难以解释,在辨证施治中也难以取得较好疗效。如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肱骨内外上髁炎、各种滑膜炎、肌腱炎、肌腱周围炎、腱鞘炎、各种神经卡压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往往和现代人的工作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网球运动员反复的伸腕用力而致的网球肘,裁缝和理发师反复屈指而致的腱鞘炎,电脑工作人员长期腕关节背伸而致腕部劳损出现的腕管、尺管综合征,某些需要长期弯腰工作而致的腰肌劳损等。
由于这一类疾病以前发病率低,所以认识也是非常局限的。随着其发病率的增加,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类疾病的特殊性和以往中医对其认识的片面性。而且对于这一类疾病中医单从风寒湿角度辨证施治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这一类疾病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痡痹就是在对这类疾病从病因病理、临床特点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后提出的
3 “ 痡痹”的临床特点
痡痹有具有独特病因病理和特殊临床表现。病因是局部组织劳损,病理机制为血瘀、湿滞、寒聚而致气血闭阻不通,皮肉、经络、筋骨、关节失于濡养。临床特点是:痛点固定,休减劳剧。
痡痹多因久行、久立、长时间不正确姿势的劳动、工作而使人体某一部位长时间过度劳累积累所致。主要引起肢体局部的病理变化,产生疼痛、肿胀、麻木、结节、条索、功能障碍等。过劳能损血、耗髓、伤筋骨。如《诸病源候论》中所说:“虚劳损血耗髓,故伤筋骨也”“劳伤之人阴阳俱虚,经络脉涩,血气不利”“虚劳损伤,不能营养于筋,故筋气极虚”。由于肢体局部长时间力的积累劳损使此处血损髓耗,筋气极虚,经络脉涩瘀阻,气血运行不利。或因外伤,血溢脉外血不归经而致瘀。久劳伤气使肢体局部气虚,气血运行不畅,气行津功能减退,津液输布障碍,津停不化聚而生湿。甚湿聚成痰出现肿胀、结节。气的温煦功能减退,津血运行推动无力,加重了血瘀湿滞且寒邪易侵,故出现遇寒加重的病理现象。寒、湿、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且三者往往相互结合致病。
本病有固定的痛点和压痛点,疼痛性质为刺痛、痠痛或刀割样疼痛可伴放射痛、麻木等,多有遇寒加重的症状。休减劳剧是指机体或机体某一部位处于休息或某一体位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处于劳累或另一体位时症状出现或加重。如腰肌劳损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岗上肌肌腱炎的痛弧;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腕关节尺偏时疼痛加重;肱骨外上髁炎的抗阻力腕背伸及前臂旋后时疼痛出现;梨状综合征的髋内收、内旋时疼痛并向下肢放射等。另外有些疾病可出现肿物(滑囊炎)、捻发音(肌腱周围炎)、结节(腱鞘炎)等。特殊体位疼痛是因为在这一体位局部气血运行更加不畅。如岗上肌肌腱炎在肩外展时,岗上肌肌腱必须穿过肩峰下面和肱骨上面的狭小间隙⑶。肩关节反复外展活动容易损伤岗上肌肌腱,在这一体位时,受损肌腱受挤压、摩擦加重更阻碍了气血运行,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4 “痡痹”提出的临床意义
痡痹是在对这一类疾病反复地临床观察中提出的,它的提出也要服务于临床,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
本病的病因是劳损,所以,治疗首先应除去病因,使机体或病变部位处于休息状态。同时要注意预防,纠正不良生活、工作习惯,避免局部长期劳累积累。辨证治疗应以活血祛瘀、温经通脉、散寒除湿立法。方药可选身痛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病史较长者可用独活寄生汤等加减应用。局部气虚可酌加补气药。痡痹病变局限,经积极治疗多能达到治愈目的。病变局限于筋肉,鲜有传变,但偶可影响及骨。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虚劳损血耗髓,故伤筋骨也”。如痡痹日久不愈可引起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另外,肱骨外上髁炎、岗上肌肌腱炎的局部钙化也是筋骨损伤的具体表现。肝主筋,肾主骨,这时可加用补益肝肾的药物如杜仲、续断、首乌、枸杞等。痡痹的主症反映重点在肌肉、筋骨上,而且本病一般病史较长,因此在治疗上,为了巩固疗效,补肝益肾、强筋壮骨、补气的药物一定不能缺。
由于这些疾病病变局限于某一部位,所以,单纯口服药物往往不如局部治疗效或配合局部治疗效果明显。局部的针灸、推拿、热敷、理疗、封闭治疗及小针刀治疗更能达到通利血脉,活血祛瘀、温经散寒除湿,松解粘连的作用。而且局部治疗可不用药物或药物不经口服,大大减少了药物的毒副反应。如气浴法外治,含药蒸汽中的药物离子通过皮肤直接吸收,既避免了药物胃道酶、消化液、PH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药物肝脏首过应,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增加局部药物浓度,发挥较快治作用⑷。推拿治疗得当能取得很好治疗效果,应用不当则会造成新的损伤,给病人增加新痛苦。痡痹病位在筋肉,推拿治疗应遵“筋喜柔恶刚”的原则,手法宜轻柔。
参考文献
[1] 孙国栋. 痡痹初探.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6):59
[2] 董治君. 痹病治疗琐谈. 甘肃中医,2003,16(1):19
[3] 孙树椿,孙之镐.中医筋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62.
[4] 张安林,顾宝新 .中药汽疗仪汽浴法外治痹病278例临床研究 .中医外治杂志,2000,9(3):3
本文是孙国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