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腹术后皮下缝合与皮钉效果相似瘢痕更小
多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皮下缝合应用于I类切口即清洁切口,可减少切口并发症,有益于切口愈合且不易形成瘢痕。但皮下缝合在II类切口(清洁-污染切口)中的效果尚不明确。
来自日本大阪贝冢市医院外科的Tsujinaka T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比较了胃肠道开腹手术(即II类切口)不同缝合方法切口并发症的差异。
该研究最近发表在The Lancet杂志上,结果显示,与皮钉相比,II类切口皮下缝合并没有明显优势,不能看做新的标准方法。
外科手术切口并发症是困扰患者最大的问题之一,往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通过对不同缝合方法进行比较,寻求一种能极大减少切口并发症的缝合方法非常关键。
目前皮钉被广泛应用于胃肠道开腹手术后的皮肤缝合,是最常见的关腹方法。
研究为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非盲随机对照试验,自2009年6月1日至2012年2月28日,共招募到1080名符合要求的患者,年龄均在20岁以上,各脏器功能及身体素质良好。
术前对受试者随机分组,皮下缝合组562例,皮钉组518例,并根据手术区域、 性别及手术类型(上腹或者下腹)对受试者进行分层。
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术后30天内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切口并发症定义为切口破损崩裂、切口表皮感染、缝线脓肿、血肿形成等需要进行治疗的征象。次要终点是术后6个月手术切口形成增生性瘢痕。结果数据采用意向治疗分析。研究流程见图1。
图1
在558名(有4名排除)皮下缝合组患者中,382名接受上腹部胃肠道手术,176名接受下腹部胃肠道手术。在514名 (有4名排除)皮钉缝合患者中,413名接受上腹部胃肠道手术,101名接受下腹部胃肠道手术。
研究结果显示,1072名患者出现主要终点症状,1058名患者出现次要终点症状。术后30天内,皮下缝合组中有47名患者发生切口并发症,占8.4%。而在皮钉缝合组中有59名患者发生切口并发症,占11.5%。
总体分析来看,出现切口并发症的比例在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表1)。
但是在术后6个月,皮下缝合组病人形成增生性瘢痕的概率(16.7%)显著低于皮钉组(21.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
表1 皮下缝合与皮钉使用组间于术后30天内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比较
表2 皮下缝合与皮钉使用组间于术后6月形成增生性瘢痕的概率比较
研究结果提示,皮下缝合组与皮钉组在患者短期切口并发症上没有显著差异,在缝合资金耗费上也没有明显差异。
但使用皮钉缝合的患者更易发展为增生性瘢痕,皮下缝合组形成增生性瘢痕的概率则显著降低,这在切口美容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补充道,对缝合方法的评价中并未纳入病人满意度评分,而且也没有考虑到将皮钉移除时给病人带来的不适感,这一点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和明确。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可能污染的Ⅱ类腹部切口来说,皮下缝合与皮钉30天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且术后6个月,皮下缝合组增生性瘢痕形成率显著低于皮钉组。
手术切口分类:
I类(清洁切口):手术切口无感染,未涉及炎症区域,未进入呼吸、消化、生殖系统或未感染的尿道。例如皮肤活检、简单整形手术、血管手术和择期剖腹产。
II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在一定条件下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统,但未发生异常污染。例如胃肠手术、胸腔手术、妇科手术和急诊剖腹产。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