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马力 人已读
微创手术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减少局部组织和整体内环境的近期和远期创伤、干扰。以最小创伤获得最好效果。这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目标,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希望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我把微创心脏手术可分成两大类:“看得见的”微创和“看不见的”微创。
“看得见的”微创
就是切口小,甚或没有明显切口。对于心脏手术,我们常用的切口为胸骨正中切口。长度跟胸前的胸骨一样长,给大家看个图像:
切口长,创伤大,容易出现鸡胸等缺点,这一直困扰着我们。再来看我们的一个手术实例照片:
用1.5cm甚至更小的切口完成同样的手术。当然根据不同情况,切口位置会有变化,但切口长度都非常小。我把这种叫“看得见的”微创。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无胸骨畸形的优点。这种切口非常适合于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简单心脏畸形的封堵手术,并且可以避免体外循环,最大程度降低对患儿的损伤。
对于不适合做外科封堵的患儿,还可以采用以下切口:
1.右腋下切口:具有伤口小,隐蔽,无胸骨畸形的优点。
2.胸骨正中小切口:约为常规切口长度的一半,切口最上缘位于乳头连线水平。也具有伤口小,隐蔽的优点,适应症更广。
大多数简单性先天性心脏病可采用上述微创手术治疗。对于复杂心脏畸形,我们仍然使用常规切口,但同时仍遵循微创理念,尽量减少患儿生理创伤,即“看不见的”微创。
“看不见的”微创
这种微创更有实际意义,它是通过外表看不见的,但确减少了对机体内部结构、生理的损伤。贯穿于我们每个外科医生的治疗过程中,技术要求会更高!事实上这应该比小切口更为“微创”。这包括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案和流程的设计、手术操作技术、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等。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有一个团队的稳定技术和先进设备做保证。比如我们在很高手术复杂程度前提下保持最低手术死亡率;我们使用业内最先进的体外循环机、膜肺、血液回收机、心肌保护液等,最大程度降低患儿体外循环损伤;新生儿大动脉转位可以术后1天脱离呼吸机,一周出院。
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一个月大的室间隔缺损患儿出现心衰,能否让他保守治疗,等年龄大一点再手术治疗呢?有些人说应该大一点做手术,但那将付出患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滞后、反复肺炎、甚至生命不保的代价,并将花掉高昂的医疗费。即使艰难过关,长大了做小切口手术或介入封堵术,那这个治疗过程能叫微创吗?显然不是! 正确做法是早手术治疗,尽早恢复患儿正常生理状态! 小于6个月患儿占到我们病人的50%~60%,手术效果并不受影响。单纯的年龄体重不再是手术禁忌症,“大创伤”才是禁忌症!
微创是一种理念,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是我们的目标,努力前行!
本文是马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