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猝死的罪魁祸首——交感风暴
交感风暴实际是指交感神经极度兴奋引发的身体一系列行为,它不是一种新疾病名称,而是医学上对大量急性猝死患者研究后的一个新说法。交感风暴会使血压骤升、心跳过速,进而引发脑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致命疾患。过度兴奋和过度劳累都极易引发交感风暴,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2006年,美国与欧洲心脏病学会制定了新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指南》曾首次给“交感风暴”作出明确定义:24小时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通过动态心电图才可以检测出来)。但是目前发现,这个定义是狭义的,因为交感风暴不仅仅损伤心脑血管系统,它也损伤其他系统,例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
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不受人的意志操控,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主要起亢进和兴奋作用,人在活动的时候,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维持人在活动时的生理需要。交感神经由于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所以当出现应急状态或处于激动兴奋状态时,人的交感神经会不自觉地兴奋起来,是一种自我保护,如乘过山车时,自然会心跳加快,全身肌肉紧张;剧烈运动时,心率加快;跟人吵架时,脸红脖子粗,心跳也会加快,这些都是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但是交感神经的过度调节对人是有害的,甚至危及生命,尤其对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顾名思义,“风暴”即是“过度调节”。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正好相反,起抑制作用,能引起心搏减慢、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膀胱收缩等反应,维持人体安静时的生理需要。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平衡制约,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起负作用,很好地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
所以,当情绪波动太大,如非常生气、非常高兴、非常激动时,交感神经会兴奋起来,异常增强和持续时,会出现心率加快、心悸、憋气、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症状。相反,由于交感神经的功能减弱时,副交感神经的紧张长时间持续时,便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身体倦怠,站立时头晕目眩,容易疲劳等症状。
“交感风暴”通俗来讲就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平时我们经常在极度兴奋时忘记饥饿,或被气得吃不下饭,就是交感风暴所致。交感风暴的摧毁力很强,大多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身上,首先就会令血压骤升、心跳过速,进而引发脑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这都是致命的袭击,很难发现征兆。
交感风暴发生在无器质心脏病的患者较少,大多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等,对于有以上基础病的患者来说,发生交感风暴的几率较高,这也是引发突发昏厥、中风、心梗、猝死的重要原因。
对于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来说,如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交感神经兴奋,会自然出汗、脸红等,平稳情绪后即可缓解,但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而言,“风暴”有时就会让他们险象环生。
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会引起各脏器的广泛反应,其中心脏和血管的反应最敏感,而有心脏病的人,其心脏和血管会更加敏感。如果抑制不住,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会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更加兴奋,当室速或室颤时,心脏失去射血功能,血液动力学障碍会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内脏组织供血严重不足,也会进一步导致中枢性交感兴奋,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再加上本身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就很容易被击倒。
造成“交感风暴”的风险离我们并不远,在麻将桌上猝死,在网吧上网猝死,媒体报道的博士捐精猝死以及性爱时猝死、加班熬夜猝死都属于“交感风暴”致死的类型,这些人猝死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过度兴奋或过度劳累。
预防与急救
预防交感风暴最好的方法是掌控情绪,避免主动诱发,包括遭遇严重精神刺激(失业、失恋、痛失亲人等)、心理伤害,以及突发事件的打击等。
普通人对交感风暴本身难以察觉,有些蛛丝马迹其实能早发现,如初发时,比较常见的症状是:如情绪波动大、坐卧不安、心悸失眠、出汗、脉搏快速、血压升高等。
对于器质性心脏病人而言,最基础的就是先控制好心脏病的病情,比如心率过速的病人,出现反复发生室颤、室速的,通常给予电除颤,同时给予大剂量的胺碘酮,还可以使用一些抑制反复室颤和室速的药物,如美托洛尔、艾司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最新研究发现,电除颤后注射大剂量安定(20毫克静脉注射)可稳定和消除电风暴。让患者处于深睡状态是一种保护措施,但目前还极少有人使用这种方法。担心是必要的,主要是思想还没有认识上去。
对于本身有急性心血管疾病的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时会出现心绞痛等前兆,要马上平躺休息,停止活动,稳定情绪,用一些硝酸甘油等扩张心血管药物。然后立即叫救护车送往医院抢救,最好在30分钟之内得到抢救 。
本文是侯春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