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治疗性病后综合征临床体会
性病后综合征是指性传播疾病愈后不少患者仍有诸多不适,经大量高效抗生素较长疗程治疗,症状仍无缓解,而性病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据此本人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中医理论采用中医清热利湿、解毒化瘀治疗38例(38例均来自2012年1月、2月的门诊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临床症状
(1)尿道灼热或痒感,或轻或重的尿急、尿痛(刺痛为主),排尿梗阻,晨起时尿道口有少许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下腹坠痛,阴囊下坠感,性欲减退等。(2)抗生素治疗后,性病实验室检查2次或2次以上阴性。
治疗方法
清热利湿,解毒化瘀。基本方:萆薢15~20克,石菖蒲15克,车前子10克,黄柏10克,莲子心6克,瞿麦12克,萹蓄12克,栀子10~15克,滑石25克,甘草6克,茯苓10克。湿热重加银花,蒲公英;舌红加木通,竹叶;舌边有瘀点瘀斑时加川牛膝、川芎、丹参;便结加大黄、木香;气阴两虚加黄芪、石斛、当归、太子参;脾肾虚加山药、仙茅、仙灵脾;下腹痛加延胡索、白芍;腰痛加续断、狗脊。以上方剂,每日1剂,水煎2次,10日为一个疗程。
结果
显效(1个疗程后,尿道不适症状、下腹坠痛、腰背酸痛、头晕失眠等症状消失)22例;有效(尿道不适、下腹坠痛、腰背、酸痛、头晕失眠基本消失)14例;无效(以上症状无消失)2例,总有效率为94.74%。治疗期间和之后未发现毒副作用。
讨论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下焦湿热或淋证,病位初位于肾和膀胱,日久伤及肝脾。病因病机主要为性病后肾气亏损,湿热之邪外侵,或饮酒过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湿热蕴结下焦,阻隔经络,凝滞气血,在膀胱则气化不利,尿急、尿痛;在睾丸则阴囊睾丸坠痛;膀胱失化,清浊相混则尿道口有分泌物;邪毒阻络,气血瘀滞,病在下焦,故小腹阴囊疼痛;若病延日久,热郁伤阴,阴不敛阳,且不养心,心神浮越,故心烦失眠。《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认为本病“热在下焦”,《景岳全书·淋浊》在叙述“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据”的同时,提出“淋久不止”有“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转变。说明本病初多属湿热蕴结下焦,若病延日久,势必伤阴;湿遏阳气,或阴伤及气,则导致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故病证可由实转虚,虚实夹杂。
本病临床辨证以湿热下注证、气血瘀滞证居多,病久者亦见脾肾亏虚证,故用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之药。方中黄柏、车前子、山栀、滑石清热利湿通淋;萹蓄、瞿麦石菖蒲分清化浊利窍;萹蓄、瞿麦清热利尿,破血通经;蒲公英、银花、川芎、丹参解毒化瘀;木通、竹叶清心利尿;山药、仙茅、仙灵脾补益脾肾;黄芪、太子参益气养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之功。现代医药研究发现,瞿麦、萹蓄、黄柏、萆薢、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利湿药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真菌等有程度不等的抑制作用;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药可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使邪毒更易排出;生黄芪、当归、太子参、甘草等益气补血药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达到驱邪扶正、补虚固本的功效,有助于早日康复。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