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家可以帮我什么?– 认识心理治疗的过程及原理
每一次在医院门诊接案,总常被病患开门见山问第一个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做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到底可以帮我什么?」;然后,在谈了一些时间后,便会出现另一个质疑的声音:「啊!?你大多数时间都在听我说,你都不给我建议喔?!」;再谈了一些日子后,神奇的是,或是说有趣的是,个案会说:「我好像开始看懂我自己困在哪里,几次谈下来,我好像更能自己调整自己。」当然,这个「神奇」的改变过程,并非是一蹴可及,有些人只需一、二次协谈,也或许有些人须几个月,更甚者,有些人需要几年。但是,有意义的是,感冒吃药会好,而心灵上的困境,则会需要人与人的交心分享,以及一些心理治疗介入的专业过程。你想过吗?心理治疗到底在做些什么?
【第一个角度】:心理治疗师的态度
不同心理治疗师也许有不同的「作风」(因为他们相信不同的作风会带给你不同的成长方向),但是大体上,助人工作者总是有着以下的几个样貌:
1.听你说更多(甚于对你说更多):主要是因为心理治疗者相信,一个人会需要「谈谈」,势必有许多未表达完的心路历程,需要一个安全的管道自在地宣泄,当内在累积的能量下降后,也比较能用多元思考去看自己的困境。
2.触发你思维(甚于给你正确的思维):事实上,没有一个思维是所谓「正确」的思维,只要是困住你的思考模式,都算是「不适应的」或「不健康的」。因此,助人者坚信这个哲理,过程中不断地触发你自己去省思自己的议题,协助你调整自己看问题的角度。
3.建立安全的谈话环境(甚于不断挖掘你的痛处):开刀一定得帮人缝合起来,做心理治疗也是一样,需要征求人家的同意,以及按照个案的速度,渐次地坦露自己,因此心理治疗者提供一个氛围,让当事人谈话时感觉到被理解,是心理治疗成功的不二法门。
【第二个角度】:心理治疗师的技术
如前所述,不同心理治疗师也会因为所相信的「理论派别」不同,而有不一样的「治疗技巧」。以下列出目前心理治疗常见的几个处理做法:
1.聚焦在改变你的想法:这类助人者相信,个案的困境虽然表面上是压力和情绪引起的,但是实际上,是因为你的想法太固着或偏负面所引起。因此他们会与你探讨你怎么看事情的角度,是否有更多不一样的多元思考方式。想法改变了,你对压力的感觉就会减轻许多。比如说:忧郁的个案便常与治疗师一起找出困住的负面思维。
2.协助你训练新的行为:特别是在对待儿童个案,或是能力比较弱势的求助者,心理学家会与你和你的家人,共同设计特定的行为矫正训练方案,一步一步训练你完成你需要学会的事情。比如说:有些孩子怕生,便常用这类方法,让他练习与人交谈。
3.发掘你更深层的问题来源:人的困境往往与过去的成长背景有关联,别是家庭经验,或是遇到的创伤议题。有许多助人者会与你深入地回溯童年往事,以及任何可能影响你现在困境的「过去因素」,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时间(以及探索的勇气),但却也更能将目前问题看得更清晰(当然,困境复发的机会也会随之下降)。
4.建立安全感重新接纳自己:有许多主张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强调「给个案尊重、同理他、让他觉得被了解到」,当事人便会觉得「自己是可以接纳自己的」。有些时候,你的朋友没有做些什么,只是听你述说,让你哭一哭,你便觉得「好很多了」,这便是这一类治疗者的做法。
5.重新经验困境和再次组合你的经验:过去的的确无法再来一次,但是心理学家们使用了「戏剧」的元素,在心理治疗的团体中,邀请个案把困境重现出来,在「演出」的过程中,治疗者会介入一些方法,让你有机会在「重现的真实情境」中宣泄当时未完成的情绪,甚至去体会故事中其他人的状态,从期间得到一些新的领悟,或是对自己的未来生命做一些新的决定。当然,这个过程,是充满一些大量的情绪及专业介入,需要更专业的训练过程才能做这类治疗的。
6.你的问题其实是你家庭的缩影:来求助的也许是你一个人,但是有一些助人者相信,你的困境其实只是反映你所处的家庭困境(也就是说,真正生病的不只是你一个人,而是你所处的家庭)。因此,这类的治疗者,主张邀请你们家人一起来做治疗(可以是夫妻一起来,或是主要的家人一起来协谈)。这样的做法,在东方社会较不易进行,因为传统的家丑不外扬。
不管你是助人者,或是求助者,以上的角度,将有助于你揭开心理治疗的神秘面纱。其实,心理治疗就是一场人与人真心的对话,共同的合作与分享历程。「人」才是最重要的主角。
【转自台北生命线http://www.sos.org.tw/lifeline-02.asp?ser_no=670;
作者:简玉坤(耕莘医院精神科、临床心理师)】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