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萌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副银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发表者:付萌 人已读

【组织病理学】

小斑块型副银屑病:真皮浅层血管周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不一,一般较少。表皮内灶性海绵水肿,表皮上部融合性线状角化不全,跨越多个表皮突 (7[U1]8[U2])

大斑块型副银屑病:真皮浅层血管周淋巴细胞浸润,很多淋巴细胞紧靠表真皮界面,单个淋巴细胞可出现在表皮内。淋巴细胞一般较小,缺乏不典型性。真皮可见血管扩张及嗜黑素细胞。表皮内无海绵水肿改变(9[U3])

慢性苔藓样糠疹:界面皮炎改变,表皮可出现细胞外移、角化不全、细胞内/间水肿。真皮浸润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可见程度不一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出现红细胞外渗改变 (10[U4])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基本表现同慢性苔藓样糠疹。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可出现广泛角质形成细胞坏死、水疱、脓疱、溃疡,并出现伴有血管纤维素样变性的淋巴细胞血管炎(11)[U5]

【诊断和鉴别诊断】

小斑块型副银屑病、大斑块型副银屑病的诊断往往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疾病病程及皮肤病理学改变而明确。在某些情况下是排除性诊断。需要进行鉴别的炎症性皮肤病包括:玫瑰糠疹[U6]药疹[U7]银屑病[U8]钱币样湿疹[U9]二期梅毒疹[U10]慢性放射性皮炎[U11]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U12]等。除此之外,副银屑病诊断的确立一定需要首先排除蕈样肉芽肿[U13]的可能。

诊断慢性苔藓样糠疹主要依据临床特征、结合皮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包括银屑病[U14]玫瑰糠疹[U15]扁平苔藓[U16]二期梅毒疹[U17]蕈样肉芽肿(丘疹型)[U18]等。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需和丘疹坏死性结核疹[U19]相鉴别。

【预防和治疗】

1小斑块型副银屑病:安抚患者较治疗更重要,治疗方法包括保湿剂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宽谱或窄谱UVB等。不同患者治疗反应差异较大,患者在开始时应每3-6个月复查,随后每年进行复查,以观察病情是否稳定。

2. 大斑块型副银屑病:需积极的治疗,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病情、防止其发展为蕈样肉芽肿。治疗方法包括:强效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联合宽谱UVBNB-UVBPUVA等。氮芥外用临床上也被应用,特别是用于皮肤异色症表现的患者。限局性皮损可应用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患者起始时应每3个月随访1次,以后则每半年或1年随访1次,以观察有无进展为蕈样肉芽肿的证据。对临床上可疑蕈样肉芽肿的皮损应反复作活检。

3. 慢性苔癣样糠疹与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少量皮损时可不需治疗,病程急性、皮损较多时需治疗。主要治疗方法为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宽谱UVBNB-UVBPUVA等。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如红霉素 500mg,口服,2-4/日;四环素,500mg,口服,2-4/日;米诺环素,100mg,口服,2/日;阿奇霉素,首日500mg口服,第2-5250mg口服;甲氨喋呤: 10-25mg,口服,每周1次;维甲酸:如阿维A,25-50mg,口服,1/日;环孢素A2.5-4mg/kg/天,分2次口服;菠罗蛋白酶:40mg,1-3/日;皮质类固醇激素:主要用于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的症状控制。常用药为强的松,按60/40/20mg剂量,每5天减量一次。

本文是付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