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变医疗理念,让每个人更健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张,让我们的眼界不断加宽,对世界也有了更多了解。最近关于国内医疗弊端的报道很多,如ZTZZT:一个杭州人的美国求医经历——倾心2007;华西医科大学校长如何死于一场眼科手术?;千万不能把命交给中国医生,等等。那么国内外医疗真有那么大的差距吗?作为一名眼科医生,2011年我在UCSF临床学习一年,对美国的医学教育和临床有些了解,在我认知程度上我认为中美医疗是存在很大差别。医疗的差距源于理念,理念的差距源于传统、经济、体制、文化等等。
中外医疗差异最大的是理念,这种理念的差异深深的扎根于医生和病人中。
西方国家医学的理念是询证医学:一切医学活动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医生的培训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证据、按照证据行医、补充证据不足的过程。所有医疗活动,如疾病诊断、治疗都要在证据的指导下进行。所谓的证据就是书本和文献。年轻的医生看书本多些,年长的医生看文献多些。这样对一个病人的病情,所有医生都是在文献或书本上的指导去寻求支持诊断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寻找相似和不同,然后根据书本或文献上的指导做出诊断和治疗。所以几乎所有的医生都会得到一致的诊断和治疗。
美国的医生的培训过程很漫长,要求很高,花费巨大,做医生后非常受人尊敬。所以美国的病人非常信任医生,基本上都听从医生的建议,很少有异议,我在UCSF学习的时候,同行就经常把病人带到电脑前给病人讲诊断和手术过程,让病人能理解整个医疗过程,这样无论结果怎样其过程都是经得起考验的。我跟同行讨论病例的时候,他最多的时候就说要求我把相关的文献拿来,否则不会相信我说的依据。遇到不常见的病例每次都是查阅文献来解决。所以一年的学习我受益最大的就是我学会了阅读文献的方法,接受了诊断、治疗一定有据可查的理念。
我们国家的医学理念是经验医学:经验医学占据医生和病人的主流思想。
中国历史悠久,中医理念源远流长,因此受到中医的影响很深。我们在学习西医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就是老师和长者告诉我们:年轻医生要多在临床跟着看病人,多做手术,时间长了、经验多了就会成为好医生。其实也就是这种理念阻碍了我们的进步。
多看病人就会积累经验吗?前提条件是要做好看病人的基础,也就是看好文献、书本,在看病人之前对此病有初步了解,看病人后再次阅读书本、文献对此病有了深入的理解,反复几次才能有很提高。一种疾病通常有常见和少见临床表现,每个病人只能表现出其中的几种,因此需要医生一定要牢记此病所有临床表现。如果你没能掌握此病所有临床表现,想在临床中逐渐学会那需要太多的时间。另外医学发展的很快,观念、检查仪器等不断更新,必须要查阅最新文献才能跟上发展。所有多看病人,没有多看文献是无法成为好医生的。
手术也是如此,新的手术器械、手术方式、药物辅助不断出现。跟一个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年长医生学习一辈子也不会掌握最新的方式、方法。打个比方,眼科白内障手术,一个年长医生常年应用小切口或囊外手术方式,这样医生带出的下级医生可能长时间只会这种技术,这和另外一个年轻医生刚刚毕业就学会了超声乳化手术是有很大差距的。
询证医学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新的理念和技术。经验医学往往固步自封,跟不上询证医学的发展。
在询证医学的指导下,美国医生做诊断需要更多的依据支持,他们会根据各种辅助检查来证实和排除,最终确诊。我们往往更依靠经验诊断,前几个病人就是这样,这个病人也是这样了,所以我们的误诊率会高些。当然在常见病的诊断上我们诊断迅速、花费少、恢复快,也是有一定的优点的。
治疗:
我们经常听到病人讲看了几个医生,其诊断治疗都不一致。但是在美国很少有这种情况发生。
询证医学在治疗上严格依照多中心研究结果制定出的治疗指南进、行,几乎每种疾病都有规范的治疗指南。因此诊断费时困难,治疗相对容易。在按照指南治疗效果不好的时候就需要再次查找文献或发表文章来为该种疾病补充治疗方法,推断医学的发展。
我们经验医学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去治疗。既往的一些病人就是这样治疗的,老师教的就是这样治疗所以我也这样治疗。前提是老师教的确实正确和最新,既往治疗的效果都很好。所以我们缺少的是思考、是勤奋、是读书、读文献。我们经常说不要本本主义,那么我现在想到的我们缺乏的就是本本主义。
询证医学就是按照多中心的指南(本本)去做和补充指南(本本)。因为一种疾病或这种疾病的某个阶段就应该只有一种最佳的治疗方式,如果出现两种不同治疗方式时一定有文献支持两种的优缺点并指导医生和病人共同选择。
询证医学的目地简单,一切目的为了治好疾病,让病人恢复健康。我们国内目前的医学参杂一些非医疗成分,所以我反复提醒病人在诊疗前后一定要对自己的疾病有所了解,充分和医生探讨,使用好互联网,这样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最佳的治疗。
改变全民的医疗理念,让医生更强大,让病人更轻松,让所有的人更健康!
本文是王绍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