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血)?如何治疗?
一、.什么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正常月经的调节: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生理调节控制下的周期性子宫内膜剥脱性出血。正常月经的周期、持续时间、月经量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和自限性。当机体受到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诸如神经过度紧张、情绪变化、环境气候变化、营养不良、贫血、代谢紊乱、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异常等影响时,均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调节异常,导致月经失调。
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按发病机制可分无排卵性和排卵性功血两大类,前者占70%-80%,多见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妇女;后者占20%-30%,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二、什么是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定义:卵巢不排卵可导致孕激素缺乏,子宫内膜仅受雌激素作用。可呈现不同程度的增殖改变。继后,可因雌激素量的不足,子宫内膜发生突破性出血;抑或因雌激素持续作用的撤退,子宫内膜发生出血自限机制异常,出血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常见于卵巢功能初现期和衰退期。
2.有哪些发病原因?
(1)青春期功血:青春期女性初潮后需要1.5-6年时间(平均4.2年)建立稳定的月经周期性调控机制。由于该时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成熟,FSH呈持续低水平,虽有卵泡生长,但不能发育为成熟卵泡,合成、分泌的雌激素量未能达到促使LH高峰(排卵必需)释放的阈值,故无排卵。此外,青春期少女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期,情绪多变,感情脆弱,发育不健全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更易受到内外环境的多因素影响,导致排卵障碍。
(2)绝经过渡期功血:该时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逐渐耗尽,剩余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反应性减低,卵泡未能发育成熟,雌激素分泌量波动不能形成排卵前高峰,故不排卵。
(3)生育期无排卵性功血:生育期妇女即可因内外环境刺激,如劳累、应激、流产、手术和疾病等引起短暂的无排卵,也可因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素血症等引起持续无排卵。
3.子宫内膜可呈现哪些病理改变?
(1)子宫内膜增生症
1)单纯性增生:以前叫腺囊性增生。
2)复杂性增生:以前称腺瘤型增生,无不典型改变。
3)不典型增生:不属于功血范畴,为癌前病变,10%-15%可转化为子宫内膜癌。
(2)增生期子宫内膜
(3)萎缩性子宫内膜
4、临床表现如何?
无排卵性功血失去正常周期性和出血自限性,出血间隔长短不一。短则几日,长则数月;出血量多少不一,可点滴出血也可大量出血导致休克。出血期间一般无腹痛或其他不适。
5.为什么常常需要做诊断性刮宫?
1)诊刮目的:止血和取材做病理学检查。
2)适应证:年龄大于40岁的生育期和绝经过渡期妇女,异常子宫出血病程超过半年者,子宫内膜厚度大于
6.需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
诊断功血,必须排除以下病理原因的子宫出血。
1)异常妊娠或妊娠并发症
2)生殖器官肿瘤
3)生殖器官感染
4)生殖道损伤
5)性激素类药物使用不当、宫内节育器或异物引起。
6)全身性疾病
7.如何治疗?
(1)一般治疗:加强营养,注意休息,持续时间长抗生素预防感染,严重者需要输血。
(2)青春期及生育期无排卵性功血的治疗:以止血、调经为治疗原则,有生育要求者需促排卵治疗。
(3)绝经过渡期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减少经量,防止子宫内膜病变为治疗原则。
三、什么是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定义:多发生于生育期年龄妇女,虽有排卵,但黄体功能异常。常见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两个类型。
2.黄体功能不足
(1)定义:虽有卵泡发育及排卵。但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导致子宫内膜反应不良。
(2)发病原因:
1)卵泡发育不良
2)LH排卵高峰分泌不足
3)LH排卵峰后低脉冲缺陷
(3)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因此月经频发。育龄期妇女表现为不易受孕或在孕早期流产。内膜活检显示分泌反应较实际周期日至少落后2日。
(4)治疗:
1)促进卵泡反育
2)促进月经中期LH峰形成
3)黄体功能刺激疗法
4)黄体功能替代疗法
5)黄体功能不足合并高催乳素血症的治疗
3.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月经周期中有卵泡发育及排卵,黄体发育良好,但萎缩过程过长,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长达9-10日,且出血量多,甚至淋漓数日方止。
本文是李晓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