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室-矢状窦分流 治疗脑积水
对于不适于内镜手术或内镜手术无效的脑室内脑积水患者,可做分流术,其中易脑室-腹腔分流最常用。
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应用脑脊液分流技术治疗脑积水兴盛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脑积水脑脊液分流手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随着神经内镜技术被重新重视,脑积水的治疗策略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在发达国家,60%以上的脑积水患者可从内镜手术中获益,而终生摆脱分流管,但剩下的约40%的脑积水病人需要依靠分流管生存。
目前,在我国的基层医院,几乎100%的脑积水都用脑室-腹腔(V-P)分流的方式治疗;在全国范围内包括所有的三甲医院在内也至少90%以上的脑积水仍在用单一的V-P分流的方式治疗。
V-P分流,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但V-P分流的长期效果差强人意,因分流管堵塞、过度分流或感染而再手术的几率很高。国外大型医疗中心报告,V-P分流后三年50%的病例要再手术,十年时85%的病例要接受至少一次再手术,一半以上的V-P分流病人一生中要手术4次以上。有一脑积水病人V-P手术后9年里共手术81次!如此令人沮丧的长期效果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审视选择V-P分流治疗脑积水是否得当。
在开展神经内镜工作的单位,约60%的脑积水病人可从内镜手术中获益,使脑积水病人终生摆脱分流管;但对于脑脊液吸收障碍的复杂脑积水病人(约占脑积水病人总数的40%左右),脑脊液分流手术恐怕是不得不考虑的方法,甚至可能是唯一方法。
临床上除V-P分流手术外,还有腰大池-腹腔分流、脑室-心房分流、脑室-颈静脉分流和脑室-矢状窦分流等分流方法。
腰大池-腹腔分流,只用于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无阻塞,且与腰大池交通的患者人。避免了颅内操作及脑损伤,将CSF引到腹腔,存在过度引流的风险,也可有腹腔并发症。
脑室-心房分流,将CSF引到静脉血液系统,但心房端并发症较多。
脑室-矢状窦分流,目前临床应用较少,需进一步积累经验。对于小儿脑积水有一定优势,避免了身材长高可能引起的分流管的问题。
本文是宋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