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管周围间隙扩张
血管周围间隙,即Virchow-Robin腔(VRS),是神经系统内的正常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生理和免疫功能。血管周围间隙是在一个多世纪前由德国病理学家R.Virchow和法国生物学和组织学家C.P.Robin提出,后来命名为Virchow-Robin腔(VRS),也有称之为血管周围淋巴间隙。Virchow-Robin(VR)间隙为围绕血管周围的间隙,从蛛网膜下腔延伸到脑实质。在MRI图像上,VR间隙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管形结构。VR间隙的信号特点在各个序列上与脑脊液相似。典型的分布区域及形态特点、信号特点有助辨别VR间隙与其它形式的病理改变。
1.解剖与生理
VRS是与软脑膜下腔接续的,大脑半球的VRS与蛛网膜下腔并不直接相通。VRS充满组织间液,而不是脑脊液。VRS是软脑膜随着穿通动脉和流出静脉进出脑实质的延续而成。VRS的外界是神经胶质界膜,内界是血管外层,随着血管树一直延伸至毛细血管水平,最后,胶质界膜与血管外层融合成盲端。在大脑半球,VRS是由单层软膜构成,在纹状体动脉周围是由双层软膜构成。
VRS的生理意义是作为脑组织间液排出的一个主要通路,含有多种蛋白成分。
VRS作为一个隔室,还与头颈部淋巴通路相连接,构成了组织间液经脑脊液排入淋巴系统的直接通道
提供了外来抗原进入脑、细胞间液和脑脊液的机会或可能。VRS内驻有小胶质细胞,参与局部免疫调节作用。
VRS还可能作为疾病扩散或肿瘤细胞转移的一个常见途径。
2.常见分型
VRS常见于前穿质,纹状体下1/3,前连合周围,半球白质,外囊,岛叶下皮层,中脑,不在皮层。根据所在部位不同,可分为:
1.基底节型VRS随着豆纹动脉通过前穿质进入基底节区;
2.大脑半球型VRS随着髓质动脉进入大脑半球灰质,延伸至白质;
3.也有些学者提出第三种类型,随着来自大脑后动脉的穿通动脉进入中脑的VRS,称中脑型
3.VRS异常扩大的机制
VRS与年龄明显相关,提示VRS扩大可能是脑老化的表现。
在老年脑,血管增粗、扭曲,造成血管周围间隙的扩大;CSF隔室的弥漫性增加也参与了血管周围间隙的扩大;脑实质的萎缩也可引起VRS扩大,又称作“拉空(exvacuo)现象”。
在正常人,大脑白质也可出现许多细针孔样改变,常常含有开放的血管,称为筛网状态。在一些病理状态如Binswanger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神经病理学表现为动脉硬化性改变或坏死性动脉炎,动脉壁通透性增加可能使VRS增大。
脑组织间液沿VRS进入蛛网膜下腔,再经过淋巴通路到达颈部淋巴结。因此,脑淋巴排除通路的障碍也是造成某些VRS扩大的原因。
在另外一些病理状态,VRS在水溶性产物的转运中起作用。在粘多糖增多症,脑室周围白质出现明显的VRS扩大,水溶性粘多糖积聚在VRS中的泡沫细胞内。
在其它一些情况如脑炎、脑膜炎、多发性硬化等,VRS中存在炎性细胞,可能在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4.VRS扩大与神经疾病
腔隙性脑梗死及慢性脑缺血
根据病灶的大小、形态和部位区分VRS或腔隙性梗死灶。基底节区3×2mm以上的病灶或脑干的病灶,一般很可能是腔隙性梗死。
可能发病机制
1.血液运输管道的结构改变:小动脉管壁病变致管腔狭窄、闭塞,管壁薄弱,血管迂曲、细线样改变,血管密度减低等最终导致腔梗、白质疏松或微出血。
2.血管舒缩调节功能障碍: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其他血管管壁结构损伤,使脑血管舒缩调节效应器丧失,导致脑血流调节障碍,加重低灌注及缺血,发生脑白质疏松、脑梗死。
3.血脑屏障功能破坏:血管内血浆及细胞成分溢出,致细胞间液增加、脑组织损伤,造成腔梗、白质疏松、微出血及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4.细胞间液重吸收障碍:细胞间液、可溶性物质增加致脑组织损伤,造成白质疏松及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5.血液运输管道的结构改变:小动脉管壁病变致管腔狭窄、闭塞,管壁薄弱,血管迂曲、细线样改变,血管密度减低等最终导致腔梗、白质疏松或微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血管炎(PACNS)
毛细血管前后的小动脉和小静脉周围的软脑膜浸润,造成VRS的扩大。
多发性硬化(MS)
MS“砂粒样”外观的VRS可能是反映MS早期炎症改变的神经放射学标志。
强直性肌萎缩
大脑半球VRS先于白质病变出现,可能是该病脑部早期表现之一。
儿童发育性脑疾病及神经精神障碍
如巨颅症、儿童偏头痛、儿童自闭症、粘多糖沉积症。
偏头疼患者
赫尔勒氏综合征,粘多糖贮积症:是一种溶酶体贮积症,其结果是粘多糖在全身各处的异常沉积。颅脑影像改变包括大头畸形,脑积水,弥漫性的T2白质高信号,膨胀的血管周围间隙以及J形蝶鞍。在脊髓,粘多糖沉积于围绕着枕大孔的脊膜和(或)环枢椎韧带形成一软组织肿块,压迫颈延髓连接处。由于异常增厚的韧带和(或)C1或C2椎体低位,可以导致寰枢不全脱位。脊椎其它改变包括椎体形态失常,通常为椎体下缘变尖,椎体后缘扇贝样改变和椎间盘膨出,以及驼背畸形。综合症预后不良,通常在20岁左右死亡,影像检查可以确定并发症,如颈延髓受压或脑积水,这些可以通过治疗缓解。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
VRS扩大可以是最早的表现之一,随病情进展而出现脑膜脑炎、脑实质内隐球菌性肉芽肿或脑脓肿
大脑淀粉样血管病(CCA)
大脑半卵圆中心白质出现MRI-可见的血管周围间隙(VRS),被认为是大脑淀粉样血管病(CCA)一个新的神经影像学标志。CCA患者皮层小动脉和软脑膜动脉进展性β-淀粉样沉积可逐渐损害脑脊液循环系统,从而引起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图.(A)为高血压的CAA患者头颅MRI,水平位MRISWI显示皮层(绿色箭头)和皮层下多个微出血灶;(C)SWI显示幕下和幕上反复的微出血。水平位T2像可见基底节区(B图黄色箭头)和半卵圆中心(图D红色箭头)明显的血管周围间隙。
巨大的VRS可引起脑积水
特殊部位例如中脑的巨大VRS可以有占位效应,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脑积水
5.MRI对VRS的显示
只有当VRS扩大到一定程度(直径>0.66mm)后,MRI才能显示。
一般认为,直径<2mm的vrs属正常解剖结构,见于各个年龄组的健康人。< span="">
20岁以下组出现率23%,21-40岁组出现率33%,41-60岁组出现率28%,61-80岁组出现率33%,超过80岁者出现率18%。
边界光滑锐利,圆形、线形,与穿通动脉的行径相一致,在T1WI、T2WI和FLAIR与脑脊液信
本文是邵永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