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入弹簧圈及其应用
弹簧圈是用于治疗动脉狭窄的医疗器械。弹簧圈1991年Guglielmi等首次报道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GDC远端为铂金的弹簧圈,与不锈钢导丝相连,可直接送入动脉瘤内。当通入直流电后,弹簧圈吸引带负电荷的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发生电凝,在动脉瘤内形成血栓,同时弹簧圈与不锈钢导丝相连部分因电解而溶断,弹簧圈解脱留于动脉瘤内。GDC弹簧圈极柔软,在动脉瘤内进退盘旋顺应性好,投放位置不满意可再调整,不易发生载瘤动脉闭塞。
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证和栓塞材料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多采用可脱性球囊,主要用于栓塞的一些无法手术夹闭的动脉瘤,球囊很难适应动脉瘤不规则的形状,有可能撑破动脉瘤,引起动脉瘤破裂。此后,弹簧圈用于动脉瘤栓塞,但其可靠性差,一旦推出微导管则不能回撤,易发生意外栓塞。近年来,新型可脱弹簧圈的应用,使动脉瘤栓塞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栓塞指征不断扩大,疗效明显提高。GDC诞生后,由于其优越的性能,被认为是目前栓塞动脉瘤最佳材料。国外有报道90%的颅内动脉瘤可通过栓塞治疗。国内1998年引进该技术,现在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越来越普遍。一般说来,只要患者情况允许,原则上GDC适用于一切插管可到位的囊性动脉瘤。尤其对破裂早期的动脉瘤,因病情重,手术困难者,GDC栓塞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有两个关键步骤,第一是微导管准确到位并能固定于瘤腔,第二是选择合适型号及大小的微弹簧圈。对于第一步需要完成以下3个方面:(1)由于微导管较软,必须依赖导引导管的有效支撑,因此,为了防止微导管在血管内过度扭曲,应将导引导管插至颅底。(2)根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所成角度以及动脉瘤腔中心至载瘤动脉侧壁的距离,将微导管头端塑成不同形状。(3)在微导丝的配合下,将微导管经动脉瘤开口送入瘤腔,微导管末端保持在近瘤颈的1/3~1/2处,较小动脉瘤可放在动脉瘤颈处,这样阻力较小而利于弹簧圈的缠绕。为使栓塞过程顺利进行,选择合适的微弹簧圈至关重要,GDC栓塞系统有多种微弹簧圈可供选择,常用有GDC-10和GDC-18两种型号,每种型号分为3种规格,即单直径型、双直径型(2-D)和三维型(3-D),其中单直径型与双直径型又分为标准型和柔软型。
宽颈动脉瘤一直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难点,如何在满意填塞时防止微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是闭塞宽颈动脉瘤的关键,目前采用下列几种栓塞技术:(1)篮筐技术(baskettechnique),首先送入1个或多个三维型微弹簧圈于动脉瘤腔,利用三维型微弹簧圈释放后的空间伸展性,从而在动脉瘤腔内形成一个篮筐,使随后填入的微弹簧圈被筐住而不致突入载瘤动脉,直至完全闭塞动脉瘤,该技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有时栓塞后期弹簧圈仍向外凸。(2)球囊辅助下的重建技术,为防止微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在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后再经导引导管插入不可脱球囊导管至动脉瘤开口处,充盈球囊堵塞动脉瘤开口,然后用第一种方法闭塞动脉瘤,该技术成形较好,缺点是需阻断血流。(3)支架辅助下的重建技术,先释放一个动脉支架覆盖动脉瘤的开口,然后经动脉支架的网孔插入微导管至动脉瘤腔,送入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该技术解决了前两种缺点。
栓塞效果的评价:栓塞效果依赖于栓塞的程度,目前栓塞程度的评估通过测定脑血管造影下未充盈区域占动脉瘤腔的比例,通常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100%栓塞(动脉瘤腔完全闭塞或载瘤动脉完全闭塞);(2)90%~99%栓塞(动脉瘤颈少量残留或动脉瘤体内有少量充盈);(3)70%~90%栓塞(动脉瘤颈大量残留或在弹簧圈之间可见充盈);(4)50%~70%栓塞(超过1/2的动脉瘤腔被弹簧圈填塞,然而动脉瘤底部保留充盈);(5)<50%栓塞(弹簧圈的填塞未及动脉瘤腔的1/2);(6)栓塞失败。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致认为90%~100%栓塞可有效阻止血流进入易破裂的瘤底,从而防止动脉瘤破裂,残留的腔隙随着血栓形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闭塞;50%~90%栓塞,如果确认动脉瘤破裂处已被覆盖,那么也认为是有效的;<50%栓塞,无论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或是防止动脉瘤破裂都是无效的。< p="">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