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细胞病毒感染
☆什么是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是目前最常见的导致先天性感染的一种病原菌。大多数是因为母亲带有巨细胞病毒,在妊娠期经胎盘进行胎儿体内导致感染。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或出生后接触由母亲或其他带病毒者感染。因此根据感染来源及发生的时间分为三种类型:(1)先天性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在妊娠期,由母亲直接感染,在出生后2周内可以检查新生儿有感染征象;(2)围产期感染:出生时经产道感染,出生后2周-3个月内检查有感染征象。(3)出生3个月后经母亲或其他带病毒者密切接触等途径而感染。
☆巨细胞病毒感染普遍吗?巨细胞病毒感染在我国极为广泛,一般人群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率高达86%-96%,孕妇95%左右,婴幼儿期60%-80%,因此,巨细胞病毒感染在我国是一种极为广泛的感染性疾病。
☆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哪些临床表现?
虽然巨细胞病毒是弱致病因子,对免疫功能正常个体并不具有明显致病性,绝大多数表现为无症状性感染;但是,HCMV是引起病理性和生理性免疫低下人群,包括发育性免疫缺陷的胎儿和新生儿发生疾病的常见病原,亦是导致艾滋病和器官、骨髓移植患者严重疾病和增加病死率的重要病因之一。
10%-15%表现为宫内生长受限、脑积水、广泛出血点、紫癜、头小畸形、脑室周围钙化、脉络膜视网膜炎、癫痫、肺炎、骨异常、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肝脾肿大并伴有直接胆红素与转氨酶的升高。被感染的婴儿出生后多数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进展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SNHL)和神经发育落后。症状性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伴有发生先天畸形的风险较大,如伴腹股沟疝、马蹄足等。有报道称症状性先天性HCMV感染常由于肝功能失代偿、出血、DIC或继发细菌感染等而死亡,病死率为5%~10%。而先天性HCMV感染的低出生体质量儿(<1500g)和早产儿(<32周)在发病早期即可出现呼吸系统症状恶化、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脓毒症。
☆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最常用的检查有哪些?
1、评价是否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目前主要检查技术有:(1)巨细胞细胞病毒抗体滴度测定,如果阳性,说明可能有巨细胞病毒感染或既往感染,但阴性也不能排除,可能有假阴性反应;(2)巨细胞病毒DNA检测,如果拷贝数增高,说明病毒复制,与病毒感染的量有关。由于尿液浓缩与稀释,检测结果不能准确反映体内病毒复制状况,因些以血标本检测较为可靠。(3)巨细胞病毒pp65检测,能较准确反应病毒复制状态,如阳性,说明病毒正处于复制阶段。
2、器官损伤评估:(1)血常规:反应是否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等;(2)肝功能:反映是否有肝损伤;(3)视网膜病变检测:可进行眼底检测或广域视网膜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是否有视网膜病变;(4)脑干听力诱发电位:可以检测是否有听神经损伤;(5)头颅CT或MRI检测:及时发现脑损伤;(6)免疫功能检测:巨细胞病毒感染往往存在有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疾病。
☆问诊时发现孩子有哪些症状需要高度怀疑是支原体肺炎?
☆巨细胞病毒感染如何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血清或血浆中检测巨细胞病毒DNA拷贝数明显升高,pp65阳性;间接证据:前后两次抗巨细胞病毒IgG检测滴度超过4倍以上的升高;抗巨细胞病毒IgG与IgM同时阳性;
☆巨细胞病毒感染如何治疗?
1、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如果没有器官损伤的证据,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以适当给予增强免疫功能药物,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巨细胞病毒复制;
2、抗病毒治疗:
应用指征:抗病毒治疗对免疫抑制者是有益的;而免疫正常个体的无症状感染或轻症疾病无需抗病毒治疗。主要应用指征包括:①符合临床诊断或确定诊断的标准并有较严重或易致残的HCMV疾病,包括间质性肺炎、黄疸型或淤胆型肝炎、脑炎和视网膜脉络膜炎(可累及黄斑而致盲),尤其是免疫抑制者如艾滋病患儿;②移植后预防性用药;③有中枢神经损伤(包括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先天感染者,早期应用可防止听力和中枢神经损伤的恶化。
方法: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为首个获准应用的抗HCMV药物,目前仍然为首选。诱导治疗:5m∥kg(静滴>1 h),q12 h,共2~3周;维持治疗:5mg/kg,1次/d,连续5~7 d,总疗程约3~4周。
注意:用药期间应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若肝功能明显恶化、血小板和粒细胞下降≤25×109/L和0.5×109/L或至用
药前水平的50%应停药。粒细胞减少重者可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若需再次治疗,仍可使用原剂量或减量,或联合应用集落刺激因子以减轻骨髓毒性。有肾损害者应减量,如肾透析患者剂量不超过1.25mg/kg,每周3次,在透析后用药。
☆巨细胞病毒感染如果母亲乳汁中存在有病毒,是否能母乳喂养?
已感染巨细胞病毒的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无需处理;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尚未感染病毒,需处理带病毒母乳。-15℃以下冻存至少24h后室温融解可明显降低病毒滴度,再加短时巴斯德灭菌法(62~72摄氏度,5 s)可消除病毒感染性。
本文是李双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