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性粒子治疗
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作为放射治疗的一种方法,已有100多年历史。它是指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在距肿瘤125px的范围甚至在肿瘤组织内进行治疗,使肿瘤组织获得治疗所需的放射剂量。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采用低能量放射源,放射线在组织中迅速衰减,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远低于肿瘤组织。与体外照射相比,近距离治疗有4项基本区别:①近距离照射,放射源放射性活度小,治疗距离较短(0.5~125px);②近距离放疗射线能量大部分被组织吸收,而体外放疗大部分能量被准直器、限束器等屏蔽;③在体外照射时,射线必须经过皮肤和正常组织才能达到肿瘤,为了得到高而均匀的肿瘤剂量,通常需要选择各种不同能量的射线和多野照射等较为繁杂的技术;④近距离治疗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性差,离放射源近的组织剂量高,离放射源远的组织剂量较低。因肿瘤靶区邻近放射源,射线的能量大部分被肿瘤组织吸收,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对肿瘤的照射剂量;另一方面,肿瘤靶体积外剂量下降很快,周边正常组织受照射量较小,从而显著降低了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
1898年,Pierre Curie发明了能植入人体的带包壳的放射性同位素。1931年,Forssrl首先提出近距离治疗术语,定义为将具有包壳的放射性核素埋入组织间进行放射性治疗;Quimby提出表格计算剂量法,并由曼彻斯特Paterson和Parker医生进一步完善,即为曼彻斯特(Manchester)系统,建立了镭模制作及插植的规则以及剂量的计算法。1952年,Flocks首创术中组织间注射胶体金粒子治疗前列腺癌。1960年,Pierquin, Chassagne和Dutreix建立了放射性粒子治疗的巴黎系统和剂量测定标准,为放射性粒子治疗奠定了临床和理论基础,一直沿用至今。1972年Whitmore首次报道了用碘-125粒子治疗原发和转移性前列腺癌。20世纪70到80年代,随着新型低能核素的生产,图像分析技术的发展,加之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的出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操作更加简便,剂量计算更加精确。1983年Charyulu和Holm发明经会阴模板和经直肠超声引导技术,对前列腺癌的治疗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CT、MRI等定位技术的应用,使粒子种植治疗的精确性更高,治疗靶区的剂量分布更为合理,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了并发症。
近距离放疗根据布源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表面施源器照射,是借助施源器将密封的核素源按一定规律安放在肿瘤病灶表面进行照射。此法常用于早期皮肤癌、颊粘膜癌和直径较小、未侵犯黄斑、视乳头和玻璃体的早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等。②腔内和管内照射治疗,是用施源器将密封放射性核素源放入人体的自然体腔和管道进行照射治疗,常用于宫颈癌、阴道癌、口腔癌、口咽癌、鼻咽癌、食管癌、直肠癌、及支气管肺癌等。③间质照射治疗,又称组织间放疗(interstial brachytherapy),是将密封放射性核素源按一定规则排布在肿瘤病灶及其受侵的周围组织内进行照射治疗。组织间放疗常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口腔癌、脑肿瘤、胰腺癌、肾癌等的治疗,包括短暂植入和永久植入两种。短暂植入是指根据治疗计划将放射源植入到肿瘤,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处方剂量后,将放射源取出,其使用的放射源主要为初始剂量率高的核素,如192Ir。永久植入是将经过特殊包裹处理后的放射性核素永久的植入靶区,不再取出,在一定时间内连续的产生辐射,直至核素完全衰减,其使用的放射源为初始剂量率低的核素,如125I和103Pd。
目前,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已在放射治疗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前列腺癌、颅内肿瘤、鼻咽癌的治疗中显示出明确的效果。特别在对前列腺癌的治疗上,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已推荐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为早期前列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案。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其它恶性肿瘤,如头颈部恶性肿瘤、肺癌、乳腺癌、直肠癌、妇科肿瘤等,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本文是黄明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