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下Ladd术治疗小儿肠旋转不良
陈朝阳,刘丽 广东省茂名市妇幼保健院 525000
【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下Ladd术治疗小儿肠旋转不良具体方案及效果,重点研究提升小儿肠旋转不良病人治疗效果的重要对策。方法:本次研究资料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本院分娩的62例小儿肠旋转不良病人,以随机法将其划分成两个小组,即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其中,31对照组病人接受开腹手术,而31例实验组病人则接受腹腔镜下Ladd术治疗,同时对比以及分析两组病人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研究对象在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优势,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腹腔镜下Ladd术治疗小儿肠旋转不良具有显著疗效,除了能够提升治疗效果之外,同时还能控制并发症整体发生几率,建议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下;Ladd术;治疗;小儿肠旋转不良;疗效
为了总结腹腔镜下Ladd术治疗小儿肠旋转不良具体方案及效果,笔者以随机法将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本院分娩的62例小儿肠旋转不良病人划分成两个小组,在治疗活动中,对照组病人接受开腹手术,而实验组病人则接受腹腔镜下Ladd术治疗,旨在研究提升小儿肠旋转不良病人治疗效果的重要对策,期待能够为临床研究提供一点参考价值,现将具体研究程序作如下详细报道。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本院分娩的62例小儿肠旋转不良病人,有32例男性病例,有30例女性病例。病人年纪在4d-11岁之间,其平均年纪约(3±0.12)岁;病人体质量在2.6kg-3.5kg之间,其平均体质量约(3.2±0.56)kg。所有病人均出现胆汁性的呕吐症状,且无法正常进食,予以检查后已证实是小儿肠旋转不良。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同意配合本次试验[1]。且与病人和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中无中途脱落或退出的病例[2]。采取随机法把62例小儿肠旋转不良病人平均划分成两个小组,组均病人数量是31例,由于两组病人的年龄、体质量、性别以及临床症状等相关资料中的比较均未表现出明显性区别(P>0.05),所以值得对比。
1.2方法
在治疗活动中,对照组病人接受开腹手术,术前予以纠正其紊乱症状,并予以滴注抗生素。与此同时,实验组病人接受腹腔镜下Ladd术治疗。(1)给予病人全麻之后,予以气管插管,确保所有病人都能够自主呼吸。
(2)给予病人仰卧,取其足低头高位,将主机放置于机体头侧位置,手术医师站立与手术床的右端,手术助手则站在手术床的左端。
(3)于病人脐环的左侧放置一个5毫米的套管针,并予以固定处理,将二氧化碳气腹的压力控制在6mmHg至10mmHg之间[3]。
(4)放置一个三十度的腹腔镜,用以探查机体十二指肠以及回盲部的具体情况,并于腹腔镜下穿刺第二个和第三个套管针,穿刺位置在机体右中腹的直肌外缘以及右上腹的腋前线肋。
(5)如果病人的中肠扭转度数低于540度,还需仔细观察其病变根部,给予十二指肠游离之后,对肠管进行复位及扭转。
(6)对盲部和肝脏间Ladd索带进行松解离断处理,并把回盲部的肠管推至机体左侧腹,使之十二指肠所承受的压迫感得以有效解除[4]。
(7)对十二指肠的远端进行牵拉,使之腹膜索带更加的明显,通过对异常索带进行离断之后,确保十二指肠处于拉直状态。
(8)以损伤前于近端的控场朝着远端的小肠进行牵拉,确保所有小肠都处于极易右侧腹,并对扭转肠管进行复位。
(9)把小肠系膜的根部出现异常状况的粘连索带直接分开,用以扩展小肠系膜[5]。予以检查后,如果发现病人的中肠扭转度数高于540度,需要对横结肠至右后侧用两把抓钳对小肠进行逆时针牵拉,直到空肠的近端后止,用以复位扭转肠管。
(10)对Ladd索带进行离断处理,并使十二指肠处于游离状态。对阑尾系膜进行离断之后,将机体脐部的套管针直接去除,并将其阑尾牵出,对其腹外进行结扎和切除之后,重新安设套管针,同时建立气腹,把回盲部的肠管和横结肠推往左侧腹位置。
(11)仔细查看空肠的上段以及十二指肠,确保其完全松解之后,需将其放置于机体的右侧腹,再对戳孔进行缝合与关闭。
1.3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x±s)代表一般资料,通过卡方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病人治疗情况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研究对象在治疗效果方面存在着明显优势,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详情如表1所示。
2.2两组病人并发症情况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研究对象在并发症情况方面同样存在着明显优势,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详情如表2所示。
3.讨论
肠旋转不良本身属于小儿消化道梗阻类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具有较高发病率,其常见治疗方案是开腹手术,但该手术模式通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并未受到临床青睐[6-7]。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接受腹腔镜下Ladd术治疗之后,实验组病人在手术时间、静脉营养的时间、进食时间以及并发症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优势,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这是由于腹腔镜下Ladd术治疗本身具有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等优势,用于治疗小儿肠旋转不良具有重要价值,这与陈快等人研究结果基本相符[8]。
由此可见,腹腔镜下Ladd术治疗小儿肠旋转不良具有显著疗效,不仅能够提升治疗效果之外,而且还可以控制并发症整体发生几率,因此建议推广。
本文是陈朝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