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宝崇 三甲
王宝崇 主任医师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脓疱疮

13463人已读

脓疱疮又称传染性脓痂疹(Impetigo contgiosa),俗称“黄水疮”,为最常见的化脓球菌传染性皮肤病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原菌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亦可为混合感染。其中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者可继发急性肾小球肾炎。由于儿童的皮肤屏障功能较弱,细菌容易侵入繁殖,故此病多见于儿童。

【临床表现】

特征为发生丘疹、水疱或脓疱,易破溃而结成脓痂。系接触传染,蔓延迅速,可在儿童中流行。

1.寻常性脓疱疮也称接触传染性脓疱疮。由溶血性链球菌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合感染所致。初发为红斑或丘疹,在此基础上发生薄壁水疱,迅速转为脓疱,疱破后渗液结成黄色厚痂,邻近皮损可互相融合。自觉瘙痒,因搔抓可接种到其它部位,而发生新的皮疹,愈后不留疤痕。重者常并发淋巴结炎、发热等全身症状,甚至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小球肾炎。此型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耳部以及四肢露出部位。愈后通常不留瘢痕。

2.大疱性脓疱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传染性较强,儿童多见,夏秋多发。初起为散在小水疱,1~2d内迅速增大至蚕豆大不等,且内容物渐浑浊,呈半月形积脓现象,典型损害为薄壁脓疱,很快破裂成为上附蜜黄色痂的糜烂面。有时大疱中央愈合,边缘向周围扩展,形成环状外观。本型也好发于面部、四肢等露出部位,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病理变化】

疱内有多数中性粒细胞,脓疱位于角质层下或表皮下,真皮乳头水肿,可见炎症反应。完整水疱内易分离出病原菌,组织切片以革兰氏染色亦可找到致病菌。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不难诊断,但需与丘疹性荨麻疹和水痘等鉴别。

取疱液革兰氏染色,直接镜检,可查见革兰氏阳性球菌。

分泌泌物细菌培养,可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必要时可做药物敏感性试验。

【治疗】

1.全身疗法 对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者,可系统给予抗生素。常用药物如下:

(1)首选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必要时可依据培养结果及抗生素敏感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可选用的药物如邻氯青霉素(Cloxacillin)25mg/kg,4次/d,至少应用10d;氟氯青霉素(flucloxacillin),1g/d,分4次口服或肌注;苯唑青霉素(oxacillin)50~100mg/kg/d,分4次给药。轻型患者可口服青霉素V钾,儿童125mg,4次/d,成人250mg,4次/d,服用10d。也可给予头孢类抗生素。

(2)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给予红霉素类,如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等。

(3)近来有人报道口服利福平10~20mg/kg/d治疗脓疱疮,显效甚快,24h后就可见效,用药3~7d,即可控制或痊愈。近年来,文献报道金黄色葡萄球菌出现较多的耐药性,包括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氧氟沙星、三代头孢、磺胺类等。国内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葡菌,对其它抗菌素无效的重症患者可考虑使用。由于新的抗菌素不断出现,磺胺类药物已较少使用,但有文献报道,磺胺类药物仍是治疗脓疱疮的备选药物之一。

2.局部治疗 轻型患者一般不需内用药,只需应用抗菌的外用药即可,以杀菌、清洁、消炎、干燥为原则。

(1)在擦药前需剪去患部毛发,除净疱壁、清除疱液,尽量避免疱液溢至正常皮肤上,可先用0.1%雷夫奴尔、3%过氧化氢、2%硼酸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洗去脓性分泌物,渗液糜烂时可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

(2)外搽的药物可选用2%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软膏)、1%新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红霉素软膏、四环素软膏、0.3%盐酸环丙沙星软膏、氧氟沙星凝胶、聚维酮碘溶液等,3次/d,7~10d可愈。

3.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脓疱疮与湿、热、虫、毒有关。要用清热、祛湿、解毒之方:党参、茯苓、苍术、白术、当归、黄芪、炙甘草、防风、半夏、荆芥、苦参等药煎服。局部可用蒲丁洗剂(蒲公英、地丁、黄芩、黄柏)洗患部。

【预防】

大力开展卫生宣教,注重个人卫生,在夏秋高温季节,皮肤潮湿多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患者要适当隔离,尤其集体单位,患者接触过的用具如衣服、毛巾等应给予消毒。对各种原发性瘙痒性疾病要及时治疗。

王宝崇
王宝崇 主任医师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