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必要手段
放射治疗按射线不同,放疗有两类,一类是电磁辐射,常用60钴和加速器(高能量X线);另一类是粒子辐射,包括中子放射、质子放射、氦离子放射和负π介子放射。目前主要采用前一类。按照射距离不同,放疗又分为远距离放射和近距离放射。
癌症的放疗误区要多加了解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应用高能量的射线杀死身体某区域癌细胞,化疗则是通过化学药物对癌细胞进行杀灭。它们与手术一起构成肿瘤治疗的三大主要手段。
不同肿瘤在治疗手段的选择上有所区别,有的肿瘤可能以手术为主,辅以其他手段,如胃肠道肿瘤;某些肿瘤则以放疗为主,根据情况辅以其他手段,如鼻咽癌、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生殖细胞瘤及部分其他头颈部肿瘤;有的肿瘤则以化疗为主,并酌情辅以其他手段,如多数淋巴瘤及白血病等。此外,不同肿瘤在各种治疗手段使用的顺序上也有所区别,比如乳腺癌一般需先手术,然后根据情况实施化疗,放疗则在化疗结束时进行,并根据激素受体及基因检测情况决定是否实施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而局部晚期直肠癌则是先实施同步放化疗再实施手术才能获得最佳疗效,值得一提的是放化同步治疗已成为实体瘤局部治疗的常用手段。
一“难”:放射线难以杀伤全部癌细胞。放疗是利用物理因素杀伤癌细胞,放射线进人体后,产生电离作用。电离产生两种作用:一是直接作用,引起癌细胞内DNA分子链断裂;二是间接作用,放射线使水分子电离,产生H+、OH—两种离子。这是两种自由基,可间接作用于癌细胞内DNA分子链,引起分子链断裂。目前常用的60钴和加速器系以间接作用为主。
放疗对癌细胞DNA的间接作用,需要氧的存在。换句话说,如果癌组织内缺氧,则放射线便不能发挥电离作用。有人统计,在晚期癌肿尤其是体积甚大的癌肿内,至少30%癌细胞处于缺氧状态。也有人估计,如果癌细胞与营养它的毛细血管之间距离超过150微米,癌细胞便不能得到充足的氧。在缺氧情况下,无论是60钴的γ线,还是加速器的高能X线,均不能有效产生自由基,也就不能有效地引起癌细胞死亡。
另外,癌细胞的增殖有周期。有的处于静止状态,称为细胞增殖的G0期;一定时间以后,静止状态的癌细胞进入合成期,即M期,然后又可进入G0期,如此周而复始。放射线只能杀灭增殖状态即M期癌细胞,而对静止期癌细胞无能为力,即使这些癌细胞受到损伤,也往往损伤不严重,细胞内DNA可迅速修复而重又活跃。
为了克服上述“难”,放疗应有节律进行,一般每天一次,每周进行5次。这样可以有一休整期,让那些处于静止状态的癌细胞和处于缺氧状态的癌细胞转变为增殖状态的含氧量高的癌细胞,从而提高对放疗的敏感性。
二“难”:难以对所有癌肿进行有效治疗,即部分肿瘤对放射线不敏感。一般说来,消化系统的癌肿,如胃癌、结肠癌、肝癌,放疗对之的效果不超过50%,更不可能获得根治。
三“难”:放射线“敌我不分”,难免不伤及正常组织细胞。放疗要引起癌细胞死亡,需要达到一定剂量,而大剂量放疗可损伤正常组织,出现许多不良反应。照射到骨髓,可引起骨髓抑制,引起血细胞减少;照射到肺可并发放射性肺炎,照射到盆腔可引起放射性膀胱炎和直肠炎,照射头颈部可引起唾液腺损伤,导致难以忍受的唾液分泌减少。
为了解决放疗的“敌我不分”,目前发展了立体适形放疗,又称为三维立体适形放疗,其基本原理是一次大剂量多野集束照射,犹如手术刀切除癌肿那样。临床上所用的“伽玛刀”、“X刀”和“光子刀”,实际上就是这种治疗技术。
没有放化疗,仅靠手术,除少数早期患者外,多数将出现局部复发和转移,造成治疗失败,丧失治愈的最佳时机。因为恶性肿瘤与正常组织往往没有清楚的边界,常互相渗透。手术又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切除范围,而那些肉眼看不见的隐匿肿瘤细胞也难以切除干净,因此常常需要通过术后辅助放疗对残余病灶进一步杀灭。而对远处转移可能性较大的患者,化疗则是防止转移的必要手段。因此,放化疗是规范化综合治疗的必要组成部分。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