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春悲秋,原是长醉不愿醒
连日来,江城天空阴霾阵阵,灰蒙蒙的天气仿佛给人的情绪也蒙上了一层阴影。更糟糕的是,阴霾尚未散尽,又有雾气四处降临。一时之间,偌大的江城仿佛被天公罩进了一片雾霭沉沉中。
这样的天气,恰逢秋日又是人一年当中情绪较为低落的时刻,各大医院心理专科的门诊量明显增多。为了糟糕的天气,为了说不清道不明的郁闷情绪,人们纷纷寻求医生的帮助。
古人云: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讲的是狂风摧折绿树后诗人的触景生情,不胜凄凉之至。
古人又云:绮靡浓艳,伤春悲秋。讲的是时人有一颗敏感的心,春天花落,感慨青春易逝;秋天万木凋零,更引发对人生的悲叹。
伦敦人见面喜欢聊:今天天气不错,是吗?! 在伦敦这个多雨多雾的城市,好天气能够带来好谈资,当然更能带来好心情。 近年来相关数据显示,秋季自杀人数是夏季的三倍。
人们在中国南京长江大桥、在英国伦敦桥、在美国金山大桥、在日本青木原树海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说秋天是丰硕的收获季节,带给人以希望。那么在有些人眼里,秋天更是萧瑟的季节,枝残叶落,秋风秋雨愁煞人。
那么,人们为什么在秋季更容易出现情绪的低落和波动呢? 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夏季的身体会应对炎热出现大量的消耗,维生素、矿物质的消耗量加大。而人们普遍胃口欠佳,或过度食用冰、冷食物,造成营养代谢不均衡。进入秋季后,人体免疫力有所下降,天气凉爽胃口大开,易出现暴饮暴食从而易患感冒、腹泻等症。另外,日短夜长,人们接受日照减少,体内合成的一种叫做褪黑素的物质减少,导致生理性情绪降低。天气转凉、干燥,人体毛孔收缩,肌肤发紧,心理上容易判断为躁动,从而导致紧张焦虑情绪的滋生蔓延。
心理的角度来说,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秋季意味着收获。因为接下来就进入冬天的蛰伏和春天的播种了。人们习惯性的在秋季检索自己一年来的得失,那些对自己的现状感到强烈不满的人,会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觉得自己一年来光阴尽废,一无所成。
有些人借酒浇愁愁更愁,哪怕出外游山玩水,三朋四友小聚谈心,也是郁郁寡欢,仿佛世界末日将近。
秋季,对于他们来说,是充斥着失败的季节。
面对这样的阴霾和雾霭,我们应该怎样调节自己呢?
有个小故事是这样说的:一对双胞胎,一个过分悲观一个过分乐观,父亲把悲观的孩子放进摆满玩具的房间,乐观的孩子放进马厩里。半天后过去看,悲观的孩子在玩具房哭丧着脸,担心把好玩具弄坏。而乐观的孩子满头大汗的在马粪堆中寻找着他心中的“小马驹”。
著名的ABC理论提出,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某种信念(B)所直接引起。这种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禅宗大师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窗外的风景总是那个风景,看风景的人心绪不同而已。 走出阴霾需要的只是迈动脚步,转换角度,敞开心扉吐出胸中的郁闷。汗水可以抵消因天气欠佳带来的生理不适,郊游可以舒缓情绪,与人交流可以把堵塞的思路理顺,阅读可以和大师对话,汲取人生的精华与智慧。高声的朗读经典著作也叫阅读疗法,尤其适用在秋季的午后,一个人在公园的长凳上进行。
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应对,一定可以走出阴霾,重见蓝天。
本文是霍云翔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