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血管瘤


毛细管型血管瘤:由大量错杂交织的扩张毛细血管构成
多发于颜面部皮肤
呈鲜红或紫红色
与皮肤表面相平
周界清楚
外形不规则
大小不一
从小的斑点到数厘米
以手指压迫肿瘤
表面颜色退去
解除压力后
血液立即充满
肿瘤恢复原有大小和色泽
这种类型的大面积者称为葡萄酒斑状血管瘤
另一类型为杨梅样血管瘤
突出皮肤
高低不平
似杨梅状
称为杨梅样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无数血窦所组成
血窦大小
形状不一
如海绵状
窦腔内充满静脉血
并且彼此交通
有时窦腔内血液凝固而形成血栓
血栓可钙化为静脉石
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颊
颈
眼睑
唇
舌或口底部
位置较深时
皮肤或粘膜颜色正常;肿瘤位置表浅时
则呈蓝色或紫色
肿瘤边界不清
扪诊柔软
可以被压缩
有时可扪及静脉石
肿块体位移动实验阳性
当头低位时
肿瘤充血膨大;抬头后
肿块缩小而恢复原状
肿瘤较大时
可引起颜面
唇
舌畸形及功能障碍
病员一般无自觉症状
但继发感染时
可引起疼痛
肿胀
溃疡
出血
海绵状血管瘤有时与毛细血管瘤并存
蔓状血管瘤:又成为葡萄状血管瘤
是一种迂回弯曲
极不规则而有搏动性的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多见于成年人
幼儿少见
常发生于颞浅动脉所在的颞部或头皮下组织中
肿瘤高起呈念珠状
表面温度较高
扪诊有震颤感
听诊有吹风样杂音
将供血的动脉全部压闭
肿瘤的搏动和杂音就会消失
肿瘤可侵蚀基底的骨质
也可突入皮肤
使其变薄
甚至坏死出血
蔓状血管瘤可与毛细管型或海绵型血管瘤同时并存
口腔血管瘤的诊断:
位置较深的血管瘤应作体位移动试验和穿刺来确定对蔓状血管瘤以及深层组织内海绵状血管瘤
可以采用动脉造影以及瘤腔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来协助诊断
并为治疗作参考
口腔血管瘤的治疗:
治疗血管瘤应考虑血管瘤类型位置
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
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切除
放射治疗
低温治疗
激光治疗
硬化剂注射等
一般采用综合疗法
对婴幼儿的血管瘤可考虑暂时观察
有少数病员能自行消失
如生长迅速时
应及时手术治疗
本文是马力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