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仰欣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糖尿病治疗

发表者:邓仰欣 人已读

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控制高血糖,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糖尿病症状,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维持良好健康和劳动能力,保障儿童生长发育,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目前强调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具体措施以饮食治疗、体育锻炼、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糖尿病患者教育五个方面。

(一)、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尤其是肥胖或超重病人,饮食治疗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

1、总热量

制订总热量首先按病人性别、年龄、身高、工作性质、生活习惯等因素算出理想体重

理想体重(公斤)=身高cm-105,根据理想体重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成年人休息状态下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给予热量l25-30kcal,轻体力劳动130-35kcal,中度体力劳动35-40 kcal,重体力劳动40 kcal以上。儿童、孕妇、营养不良和消瘦,以及肥胖者酌情增减。

2、碳水化合物含量

约占饮食总热量的50--60%,提倡多用粗制米、面,但要保证营养和口感。忌食葡萄搪、蔗糖、蜜糖含糖饮料等。

3、蛋白质

约占饮食总热量的15--20%,蛋白质摄入要适量,成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0.8-1.2g,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至1.5g。血尿素氮升高者,应限制在0.6g。

4、脂肪

脂肪约占总热量的30%,成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0.6-0.8g。

5、提倡食用富含纤维的食品,

6、合理分配

上述每日饮食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脂肪组成确定后,按每日三、五、七次分配,提倡少食多餐。

(二)、体育锻炼

应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宜在餐后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认为活动后心率达到170-年龄即认为锻炼有效。

(三)、口服降血糖药治疗

1、磺脲类(SU)

此类药物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表面的受体促进胰岛素释放,其降血糖作用有赖于尚存在相当数量(30%以上)有功能的胰岛B细胞组织。主要适应证是2型糖尿病病人。本类药物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病人、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进行大手术、伴有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合并妊娠的病人禁用。主要副作用为低血糖反应。

磺脲类药物有多种,第一代药物有甲磺丁脲(D860 )和氯磺丙脲已少用。第二代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波脲和格列喹酮等。临床应用广泛。第三代药物为长效磺脲类药物格列美脲。

2、双胍类

此类药物通过促进肌肉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加速糖利用,抑制葡萄糖异生等作用改善糖代谢,对正常人并无降血糖作用。主要适应证是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病人。1型糖尿病病人也可应用。常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剂量过大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常用的双胍类药物有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

3、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口服后能可逆性抑制上部小肠α-糖苷酶的活力,明显延迟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主要降低餐后血糖。可用于1型、2型糖尿病病人,本身不会引起低血糖。不良反应有腹胀、腹泻等。禁忌用于慢性肠道疾病或消化不良,肝肾功能异常者等。常用拜唐苹50~100mg;倍欣0.2~0.4mg。每日三次。宜在用餐即时嚼碎吞服。

4、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除SU类外尚有其他胰岛素促分泌剂。诺和龙为甲基甲胺苯甲酸(CMBA)家族的第一个衍生物,其结构与传统的SU不同,与在β-细胞上的结合部位也与SU不同,但其作用也通过ATP敏感的钾通道关闭和钙通道的开放,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而刺激胰岛素释放。口服后30分钟即出现促胰岛素分泌反应,通常在进餐时服用,剂量因血糖水平而异,一般为一餐一剂,每剂0.5mg。

5、胰岛素增敏剂

对2型糖尿病和肥胖病患者,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可促进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和改善β-细胞功能。TZD也可使IGT恢复正常,延迟患者向糖尿病发展。已在临床应用的有曲格列酮(因有肝损害,现已停用)、吡格列酮与罗格列酮。服药期间,注意肝功能。罗格列酮剂量2~4mg,每日1~2次,吡格列酮15~30mg,每日1次。

6、胰岛素治疗

(1)、适应证 主要有:①1型糖尿病;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时;③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变、神经病变、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④因伴发病需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⑤妊娠和分娩;⑥病人经饮食及口服降搪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⑦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

(2)、制剂类型 目前应用的胰岛素有三种,动物胰岛素是从猪、牛的胰腺中提取的单一动物来源制剂或混合制剂。人胰岛素是重组技术和酶转化技术的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是基因技术生产的人胰岛素类似物。

胰岛素制剂类型有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速效(短效、正规)制剂;中效制剂、长效制剂及类似物;预混制剂等。我国常用制剂有每毫升含40和100U两种规格。

(3)、使用原则和剂量调节 胰岛素治疗应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

对2型糖尿病病人,可选用中效(NPH)或预混胰岛素,每天两次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早餐前的胰岛素剂量约为全日量的2/3,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为1/3,可用中效与速效胰岛素(按2/3与1/3比例)混合使用。根据尿糖和血糖测定结果,每隔数天调整胰岛素剂量,直至取得良好控制。

对1型糖尿病病人,可以强化胰岛素治疗,①早餐前注射中效和速效胰岛素,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夜宵前注射中效胰岛素;②早、午、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夜宵前注射中效胰岛素;③早、午、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早餐前同时注射长效胰岛素。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后,有时早晨空腹血糖仍然较高,其可能的原因有:①夜间胰岛家作用不足;②“黎明现象”,即夜间血搪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其机制可能为皮质醉等对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③Somogyi现象,即在黎明前曾有低血糖,但症状轻微和短暂而未被发现,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

强化胰岛素治疗的另一种方法是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 on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ll),放置速效胰岛素的容器通过导管分别与针头和泵连接,针头置于腹部皮下组织,用可调程序的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胰岛素输注,模拟胰岛素的持续基础分泌和进食时的脉冲式释放。

(4)、胰岛素的抗药性和副作用

胰岛素的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反应,心慌、出汗、饥饿感、甚至昏迷。动物胰岛素可有过敏反应,脂肪营养不良等。

九、预防和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和都市化生活普及,糖尿病及其井发症已成为日趋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大问题。因此,应在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领导下,发动社会支持,共同参与糖尿病的预防、治疗、教育、保健计划。以自身保健和社区支持为主要内容,制订、实施和评价各种综合性方案,及早检出和有效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倡不吸烟,少吃盐,合理膳食,经常运动,防止肥胖。

本文是邓仰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