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平 三甲
王平 主任医师
绥化市第一医院 风湿免疫科

风湿寒性关节痛

5728人已读

风湿寒性关节痛(简称风关痛)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后所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遇寒冷或天气变化则病情加重。

临床表现多以疼痛为主,受累关节局部无红肿热的炎症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沉大多数正常,抗链“O”及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故本病有别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根据本病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认为风寒湿邪是形成风关痛的病因,它应该是一个独立性疾病。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著名风湿病专家王兆铭研究员于1974年将本病命名为风湿寒性关节痛。通过二十年来的临床观察,多数学者认为这个命名比较确切,在临床上便于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病进行鉴别,有其实用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医师采用,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本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


风湿寒性关节痛如何预防
根据同湿寒性关节痛的起因,多因起居不慎,感受外邪风寒引起症状加剧或疾病的复发。因此,患者应该尽量避免在工作及生活中再受风湿寒邪侵袭。尤其要免汗后受风。因为出汗后腠理开放。易受风湿寒邪侵袭。注意不要在对流风口乘凉或在树下以及室内开窗睡觉,更不要图一时之快用电扇行吹风消汗。妇女产后,气血津液不足,体质较弱,更要注意保护调养。


合理的进行各种锻炼,不仅可以防病健身,而且能延处益寿。体育锻炼在风湿寒性关节痛中也同样有很重 。


风湿寒性关节痛临床上表现较多,按中医辨证分为风重、湿重、寒重、风湿、寒湿5种类型。

风重型关节痛
风重型关节痛是风邪侵犯人体偏重所致。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主诉:全身各关节、肌肉游走窜痛(酸痛),脉 多浮缓或弦缓,舌质淡,苔薄白。其特点是刮风病情加重(酸痛难忍),疼痛部位不固定,此型易治。

湿重型关节痛
湿重型关节痛是湿邪侵犯人体偏重所致。湿为阴邪,其性粘腻重浊。主证:患病局部沉重,酸楚或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活动时多有骨擦音。脉多缓或濡,舌质淡,苔白腻或微黄腻。其特点阴雨天或接触冷水时 病情加重此型较难治。

寒重型关节痛
寒重型关节痛是寒邪侵犯人体偏重所致,寒为阴邪,其性疑滞。主证:肌肉,关节、皮肤发凉,固定性剧痛或挛缩拘急,脉弦紧或沉紧,舌质淡,苔白或白滑。其特点遇冷病情加重,遇热则病情好转,此型易治。

风湿型关节痛
风湿型关节痛是风湿相兼侵犯人体所致。主证:在患病肌内、关节既有游走窜痛,又有沉重感。脉 多浮缓,舌质淡红,苔微黄腻。其特点是遇刮风下雨则病情加重,此型较易治。

寒湿型关节痛
寒湿型关节痛是寒湿相兼侵犯人体所致。主证:患病局部发凉(出冷汗)固定性剧痛,且沉重发板,严重者活动困难,甚至呈瘫痪状态,失去劳动能力。脉沉缓或沉紧,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其 特点是遇冷或阴天下雨病情加重,些型难治


以上分型 并非绝对,也有的是风湿寒邪三并存或郁久化热,应注意辨正看待起病因素 风湿寒性关节痛的起病因素是比较复杂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根据它临床表现及本院对风湿寒性关节痛调查结果,风湿寒邪侵犯人体所致的主要因素有:


(1)久居寒湿之地或高寒野外作业、野外宿营、野餐 等;


(2)劳累过度、汗出受风、抵抗能力下降;


(3)受寒饮酒,使皮肤血管扩张,易受风湿寒邪;


(4)室内外温差过大,突然外出,不能适应气温的变化而感受风湿寒邪;


(5)汗后游泳、腠理未密或水中作业,感受寒湿之邪;


(6)妇女产后,月经期间,劳动保护不全,防寒设备简陋等,感受风湿寒邪,引起关节疼痛。


(7)夏天较潮湿的地板,睡时吹电风扇、空调。


上述情况与本病的发生都是密切相关的。


重新认识风湿寒性关节痛


日前,在哈尔滨召开的“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上,来自国内外的许多知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家一致建议:尽管风湿寒性关节痛(简称“风关痛”)一般并不造成畸形和残疾,但其高发病率已居其它各种风湿病之首,因此必须加强对本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重新认识本病,早日揭开其本质。


风关痛由来
风关痛是上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命名的一种独立的风湿病。80年代末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曾在全国范围内对风湿寒性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四病”进行了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普查的10余万人中,“四病”患病率总计高达17.39%,其中风关痛比例最高,占“风湿四病”总患病率的88.44%。


哈医大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专家、风湿免疫科主任张志毅教授介绍,风关痛迄今原因不明,以风、寒、湿环境因素及体力负荷为主要危险因子,以膝、腰椎等多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这种关节痛,只有关节疼痛症状,无肿胀等炎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放射学诊断均无异常。此病在我国寒冷、潮湿地区多发,以黑龙江省为例,其患病率高达25.70%,占风湿病构成比77.44%。虽然风关痛可以视为无病或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但通过动物模型及患者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其仍存在一定的微循环、炎症介质、软骨代谢等病理学改变。


风关痛宏观上呈良性经过,不致残,不危及生命,因而很少有人系统研究。在祖国医学中,本病被视之为痹症,早在两千年前《素问·痹论》中就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记载。其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对痹症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认为痹症的发病是由于身体虚弱,阳气卫外不固,风、寒、湿乘虚而入,留于肌肉、经络、关节,引起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由此发生疼痛、酸麻、沉重及伸屈不利等表现。


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根据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及现代研究结果,认为本病主要是由风、寒、湿、邪,以及体力负荷而导致的关节疼痛,故命名为风湿寒性关节痛,并按中医辨证分为风重、湿重、寒重、风湿、寒湿等五种类型。据此,张志毅等人明确指出本病与寒冷、潮湿和体力负荷密切相关,但不一定为致病因素,确切的发病机理并不十分清楚,其关节痛可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镇痛药缓解,患者可胜任体力劳动,长期发病关节无骨质破坏,不留畸形,故认为本病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第三状态”,在致病条件下发病,脱离此环境又可缓解。因此张志毅建议应将本病更名为“特发性关节痛综合征”。


重新认识风关痛
那么,风关痛是否为某种风湿病的早期病变?张志毅分析说,基于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此病病久者可能发生骨质增生。风、寒、湿、邪可导致关节尤其是负重关节局部微循环障碍、组织缺血、无氧代谢活跃、氧自由基释放,从而引起关节组织损伤;体力负荷引发关节软骨水分改变,以及表层胶原纤维定向排列改变,是骨关节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所以从病因上看,推测风关病与骨关节炎存在一定的关联。


从基础研究方面分析,骨关节炎的软骨病变由变性坏死发展到“关节衰竭”,主要是由于关节软骨中主要成分蛋白多糖等的代谢异常。而从风关痛动物模型的研究来看,本病虽然未发现明显的软骨病变,但关节滑液中蛋白多糖降解物各种单糖显著增多,间接反映了软骨代谢异常,从病理学角度初步证实病变的靶器官均为软骨,进而证明风关痛与骨关节炎之间的关系并非“泾渭分明”。


而从临床上来看,绝大多数骨关节炎患者都有长期关节痛的病史,有的甚至长达20~30年。在长期的关节痛过程中,表现为关节不红肿,缺乏炎性改变,并且抗“O”、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X线等常规检查均无阳性所见,但始终被一种不明原因的关节痛所困扰。直至后期出现关节肿胀、关节弹响、X线显示关节退变和骨质增生时,方被确诊为骨关节炎。张志毅认为,这种长期不明原因的关节痛极有可能就是风关痛。综上所述,流行病学、病理学检查和临床观察等研究,初步证实二者确有一定“纠葛”,提示风关痛可能是骨关节炎的早期病变。


张志毅指出,目前,仍有大多数的业内人士认为风关痛属“无病”,或是“风湿性关节炎”,甚至是“类风湿关节炎”,导致对本病不治疗或过度治疗,给风关痛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而实际上,风关痛的大量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循证风湿病学的发展,以及影像学手段和特异性实验室指标的日臻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一定会揭开风关痛的实质,对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 中医解说风寒湿】


风寒湿关节炎正如《素问·痹论篇》“风寒湿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当自然界气候乖异,寒暑不均,冷热无常,或居处潮湿,外邪内入而罹病。三邪虽有所偏盛,但常是合而为病,且多以风为首,因风为阳邪,多变易行,走窜经络,流注关节,阻遏气血,从而出现关节疼痛红肿发热等症。中医治疗风寒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均有相关药物及配方记载。中药治疗风寒湿,较之西药的最大的优点在于,从病理上进行根治。缺点在于,起效较慢或效果显著但流于秘方不为人所知。中药的市场化在国内一直较为落后,有很多疗效显著、标本兼治的中药往往因为缺少市场推广的原因不为人所知,直到2000年前后才有以中国医科大研制的华佗脉通为代表的疗效较为显著的中药出现并向市场推广。

王平
王平 主任医师
绥化市第一医院 风湿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