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复发和处理方法
马蹄内翻足完全矫正之后,在孩子穿戴支具的阶段,脚有可能会复发。总的来说,孩子越年幼,复发率就有可能越高。6岁之后复发的情况在除了马蹄足无其他缺陷的孩子身上少见。早期发现并及早矫正复发对继续获得好的效果非常重要。
1.导致复发原因
导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病理因素也是复发的主要根源。如前所述,产生马蹄内翻足的病因有可能有长达几年的活跃期。
2.复发原因
a) 没有穿戴支具
没有正确穿戴支具:在复发病例中超过80%。
正确穿戴支具:在复发病例中只占少数。
b) 治疗上的失败
1. 没有达到足够的外展,就是足舟骨的移位没被完全矫正。
2. 没有达到足够的背屈。
c) 可能在少数情况中,足的内侧和后侧在肌肉、筋膜、韧带和肌腱里存在过于严重的纤维病?
d) 与马蹄内翻足相关的其它缺陷: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弯曲、脊髓脊膜突出.或其他的神经缺陷作为一个引起复发的额外因素,可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3.复发的防止
a) 给《低幼儿童》“70° 过度外展”的矫正。
b) 严格使用支具,遵照支具的使用方案。
c) 牵拉腓肠肌。
建议:父母穿戴支具之前,做2分钟牵拉。
d) 下蹲,足跟着地:牵拉胫后肌。
建议:每天父母让孩子2分钟下蹲。
e) 物理疗法
为了促进脚的主动活动,并帮助脚与整个身体的生理运动模式相协调,可以使用神经生理学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4.复发的几种情况和治疗
a) 足跟内翻复发
1. 足跟内翻。
当孩子站立时从后方观察能清楚地看到。
治疗: - 手法+ 打石膏
- 之后使用支具+ 牵伸 + 物理疗法
1. 手法和大约1-3个石膏,石膏保留1-2周。.
2. 矫正后回到支具阶段:
a) 对还不会行走的孩子:重新开始3个月全天穿戴。
b) 对已经能行走的孩子:开始2个月每天16-18个小时穿戴支具。
3. 每天由父母帮助牵拉腓肠肌,下蹲。配合物理疗法。
b) 跖屈复发
1. 背屈减少。
稍后会发展成足跟内翻,通常有些内收;高弓足极少复发。
2. 孩子走远时:足跟抬起过早。
孩子走过来时:有可能因足跟内翻而重心倾向于足的外侧。
3. X线(不必要):从足外侧投照,采用最大可能背屈位:
胫骨和跟骨之间的成角未达到90°。
治疗: - 手法+ 打石膏
- 有可能跟腱切断术 + 手法 + 打石膏
-之后使用支具+牵伸 + 物理疗法
1. 手法和打1-3个石膏,石膏保留1-2周。
2. 有可能重复跟腱切断术,随后打石膏保持3-4周。
3. 矫正后回到支具阶段:
a) 对还不会行走的孩子:重新开始3个月全天穿戴。
b) 对已经能行走的孩子:开始2个月每天16-18个小时穿戴支具。
4. 每天由父母帮助牵拉腓肠肌,下蹲。配合物理疗法。
* 如果再次复发,必须重复以上程序。
* 如果第3次复发有可能需要做胫前肌转移术(参见下页)。
最早手术时间大约为2 ½岁:X线必须显示外侧楔骨已经骨化。
c) 动态旋后(=胫前肌较活跃)
1. 明显地旋后。.
特别发生在2-4岁间。脚仍可被动地置于足跟外翻位。
2. 孩子走过来:在跨步抬脚时,脚旋后;足落地时足外侧承重。
3. 有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背屈,也有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跖屈。
治疗: - 有可能采用手法 + 打石膏
- 有可能采用跟腱切断术
- *胫前肌转移术 + 打石膏
- 之后使用支具+ 物理疗法
1. 可能要做2-3次手法加石膏,保留1-2周。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足形,为胫前肌转移术做好准备。
2. 可能在做胫前肌转移术的当天重复跟腱切断术(如果少于10°背屈)。
3. 胫前肌转移术之后打长腿石膏保持6周。
4. 矫正后在夜间穿戴支具。配合物理疗法。
备注:*胫前肌转移术)
胫前肌是一块强有力的旋后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肌肉的止点是附着在足的内侧部(在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之间)。通过把胫前肌肌腱转移到外侧楔骨可使该肌不再成为旋后肌。
施行该手术,孩子的年龄应在3-5岁左右。最早年龄大约2岁半。X线必须显示外侧楔骨已经骨化。
具体手术过程及照片见于:全球帮助组织(Global-HELP Organization)出版:《马蹄足:潘赛缇治疗方法》。
5.重视父母的角色
需要记住的是,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支具的穿戴没有按照指示的去做。父母必须认识到他们的责任,严格遵从支具方案,如果有任何支具方面的困难(如:从脚上滑脱,皮肤破损),一经发现应立即告诉医生。这有助于鉴别各人不同情况的问题并对治疗进行调整。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