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晖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高血压健康教育系列

发表者:任晖 人已读

高血压健康教育系列(1)

高血压:人类健康的杀手

血压是人体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目前国际上公认为当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时就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一百多年前发明了袖带血压计后医学界才对高血压的生理和病理意义有了认识。20世纪50~60年代开展了大量人群血压分布及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了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目前我国每15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增加趋势,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2004年我国卫生部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人口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居总死亡率首位,达44.4%,而总死亡的危险因素第一位就是高血压,其次是吸烟和缺乏体力活动。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连续正相关,血压越高,危险性越大。血压升高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病危险呈对数线性关系,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危险增加46%,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国家,每年新发脑卒中250万人,而如果积极治疗高血压可使脑卒中发生危险下降31%。血压升高也是我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血压急剧升高可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而我国每年新发生心肌梗塞50万人。另外血压升高也增加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糖尿病等危险。

近年研究发现,许多高血压相关疾病发生于通常被认为是“正常血压”的人群,因此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不仅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

如年龄、性别、是否吸烟、有无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以及有无心血管病家庭史等。

哪些人群容易患高血压呢?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中国成年人正常体重指数为19~24,体重指数≥24为超重,≥28为肥胖,人群体重指数产差别对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影响,基线体重指数每增加3,其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女性增加57%,男性增加50%。对于持续饮酒才比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40%。膳食中盐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相关,人群平均每人每天增加食盐2g,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 mmHg及1.2 mmHg。因此对以上人群尤其应注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我国于2002年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为1.6个亿,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而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仅仅为6.1%。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高血压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挑战,我国政府和每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我国高血压的流行态势及其将导致的后果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的警觉,并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

有专家说,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杀手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其中高血糖是甜蜜的杀手、高血脂是悄悄的杀手、吸烟是温柔的杀手,而高血压是恐惧的杀手。因此我们应全民动员,提高认识,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尽早诊治和对病人进行规范化管理三个环节入手,构筑高血压的全面、立体防治阵线,以有效遏制这个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

高血压健康教育系列(2)

远离高血压:积极预防是有效的措施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心血管疾病。我国最新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为1.6个亿,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我国的高血压防治仍处于“三高三低”的现状,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高血压知晓率低、服药率低和控制率低。那么高血压能否有效预防呢?

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已证明,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一级预防可使高血压的发病率下降55%,继之患病率、并发症发生率、医疗费用均可大幅度下降。因而成功的预防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效益非常巨大。所以我们应重视并积极行动起来,有效预防高血压!

如何才能做到正确的预防呢?

高血压预防的主要方法是1992年美国心脏健康会议“维多利亚宣言”指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已成为各个国家大力倡导的预防措施。具体讲包括以下内容:

一、合理膳食。

可概括为简单的两句话:即一、二、三、四、五和红、黄、绿、白、黑。一是指每日1袋牛奶。建议从小时开始,每天1袋牛奶,坚持终生饮用。二是指每日250g左右碳水化合物。三是指每日3份高蛋白食品。每份高蛋白食品相当于以下任意一种:50g瘦肉、100g豆腐、一个大鸡蛋、25g黄豆、100g鱼虾或鸡鸭。四是指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是指每日500g蔬菜及水果。红指红葡萄酒,每日50~100ml红葡萄酒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轻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黄指黄色蔬菜如胡萝卜、红薯、南瓜、玉米、西红柿。绿是指绿茶。白指燕麦,每日50g燕麦片煮粥,能使血脂下降。黑指黑木耳,黑木耳的显著抗凝作用,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小量阿司匹林相当。

二、适量运动。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应掌握“三、五、七”及“有恒、有序、有度”的运动原则:三指每天步行的3公里,时间在30分钟以上;五指每周要运动5次以上,只有规律性运动才能有效果。“七”指运动后心率加年龄约为170,这样的运动量属中等,比如50岁的人,运动后心率达到120次/分,60岁的人,运动后心率达到110次/分,这样能保持有氧代谢。

三、戒烟限酒。

四、心理平衡。拥有一份“快乐心”和“平常心”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

除上述四项内容外,还应注意“3个半分钟”和“3个半小时”。 “3个半分钟”即凌晨醒来应静卧半分钟,再坐起半分钟,然后双下肢下垂床沿半分钟,再下地活动,突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就会明显降低。“3个半小时”指每天上午步行半小时,晚餐后步行半小时,中午午睡半小时。研究表明,人体24小时血压呈双峰一谷,中午午睡能使血压的波谷更深更宽,有助缓解心脏及血管压力。有午睡30分钟以上习惯者,冠心病死亡率降低30%。

总之,高血压是可以预防的,但预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因素间有相互作用和影响,应根据各人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综合应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高血压健康教育系列(3)

有效控制高血压需联合用药治疗

高血压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如何有效控制高血压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是是一大难题,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传统的高血压单一疗法往往效果不佳,难以实现理想的血压控制。因此,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医学专家们认为合理搭配降压药,联合治疗才能真正实现降压达标。

高血压联合治疗,狭义的概念是指各种降压药物联合,现有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α受体阻滞剂等六大类100余种,医生可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需要联合使用这六大类降压药,使血压降至理想的程度;而广义的联合治疗还包括非药物治疗的联合。

一、重视非药物治疗尤其是生活方式的改善

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强调了将改善生活方式作为高血压防治的首选并贯穿于全过程的措施,包括改善膳食结构和增加体力活动,所有患者,包括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改善生活方式,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

二、降压达标与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

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是第一位的,绝大部分患者需要把血压降至≤140/90mmHg,降压治疗的益处主要来自血压降低本身,因此降压达标是非常重要的。原来采用的单一用药治疗有效率低,即使对轻度高血压也仅仅为40%~50%,满意降压多需要联合用药,目标血压越低,需要联合用药的患者比例越大,为了达到目标血压,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尤其将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的血压应降到130/80mmHg以下,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应用2种或更多的降压药物。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观点是提倡同时使用两种甚至三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这种观点已被明确写入高血压治疗的最新的指南。

采用联合用药时,起始即联合应用两种低剂量药物,如血压不能达标,可将其中药物的剂量增至足量或添加低剂量第三种药物,如血压仍不能达标,将第三种药物的剂量调到有效剂量。联合用药的优点在于用药剂量小而降压作用相加、不良反应减少,且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合并用药品种数不宜过多,以避免复杂的药物相互作用。合理的配伍还要考虑到各药作用时间的一致性,即时间治疗学。因此药物的配合应有其药理学基础。目前认为以下类别降压药物组合较合理: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CEI或ARB、CCB+β受体阻滞剂;CCB+ ACEI或ARB;CCB+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我国高血压的联合治疗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复方降压片,直至现今的北京降压0号,但有报道说复方降压片有可能引起抑郁症甚至痴呆症的发生,尤其是在老年患者,所以在老年人群中使用应密切观察。采用什么样的组合,应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为好。

三、高血压的治疗应重视危险因素综合控制

高血压不仅仅是血液动力学异常性疾病,更是代谢异常性疾病,超过80%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有一种或几种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另外还有性别、年龄、家族史等,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就重视危险因素综合控制,如控制体重、治疗血糖血脂异常,对于高危患者,还可能需要强化降脂治疗,在血压控制良好的前提下,还需要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高血压健康教育系列(4)

走出高血压治疗的误区

误区一、我没有头痛头昏症状,不可能有高血压。事实上有很多患者血压升高并没有异常感觉,直到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时,才发现有血压升高,这时候已失去干预高血压的较好时机了。因此对中青年以上的人群至少应该每年测量1~2次血压,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增加监测血压的次数。

误区二、发现血压升高后,不到医院就诊。目前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中15~25%是继发性高血压,75%~85%是原发性,对于继发性高血压,如果诊断准确,及时治疗,有可能完全治愈,而对于原发性高血压,则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物治疗。所以,发现高血压后,应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排队继发性高血压,以免失去正确诊断和治疗的机会。

误区三、发现血压升高,应立即降下来。除非是高血压危象或急进性高血压在,降压不宜过快,有些人一旦发现高血压,恨不得立刻就把血压降下来,甚至随意加大用药剂量,这样极容易发生意外,尤其是血压水平较高的中老年重度高血压患者,极可能引发心脑血管严重病变。

误区四、血压正常了,就可以停药。有的病人用降压药时服时停,血压一高吃几片,血压一降,马上停药。突然停药,极易使血压反弹。血压时高时低,就像气候时冷时热,对健康更为有害。因此,药物治疗应坚持不懈,时服时停不但是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而且还易引发意外。较严重的高血压,可以说是一种终身疾病,应长期坚持治疗。当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后,可逐渐减量,使治疗量维持在一个较低而又能控制血压稳定的水平,但这个过程必须缓慢进行。

误区五、没有医生处方或建议,自行到药店购买降压药物治疗。降压药有六大类100余品种,作用和降压机理也不完全一样。有的降压药可能对这一类型高血压有效,有些降压药可能对另外类型高血压有效。降压类型不对路,降压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有时还误以为降压药不灵。所以,高血压病人的药物治疗,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误区六、治疗过程中不监测血压。有些病人治疗过程中不监测血压,仅凭自己感觉服药。感觉较好时就少服些,感到头晕就加大剂量。其实多数时候,自我感觉与病情轻重并不一致,如血压过低,大脑供血不足也会出现头晕,这样继续大剂量用药就很危险。所以应定时测量血压,及时调整剂量,

巩固与维持疗效。

误区七、随便改变治疗方案。相当部分患者,容易轻信非专业人士或他患者的建议,随便改变治疗方案。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是讲究个体化的,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对别人有效的药物不一定适合自己。如需更换药物,还是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而且某些药物最好不要突然停药,尤其是心得安、美洛托尔等β受体阻断剂,更应缓慢停药,以免产生血压反跳。

误区八、轻信广告。如“某某降压胶囊是获得高血压联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认可治疗高血压的纯中药”“某某降压药物可彻底摆脱西药的困扰,不需终生服药”“某某高血压治疗仪,对高血压有显著疗效”等等,目前还没有发现一种治疗办法可以彻底根治高血压病,高血压联盟也没有推荐过任何治疗高血压的中药,治疗高血压也从未听说过基因疗法。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需要终身服药,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定期测量血压。

本文是任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