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荣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单纯HPV检测阳性的解读及处理?

发表者:周先荣 人已读

所谓“单纯HPV阳性”是指宫颈细胞学或液基细胞学、宫颈活检后病理诊断均为阴性(也就是“正常”或“慢性炎”一类),仅仅HPV检测为阳性,或某个,或某几个亚型为阳性。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HPV的检测方法。

HPV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用细胞涂片或活检组织做(1)免疫组化、或(2)原位杂交,(3)用阴道分泌物基于PCR的DNA或mRNA检测。前2种方法主要用于病理科,临床一般常用的是第3种方法。

临床常用的第3种方法,是取阴道分泌物,通过PCR或某种信号放大技术进行检测。这种方法非常的灵敏,特别是PCR技术,理论上可以检测1个拷贝(copy)的病毒DNA。全球大规模调查发现,如果用PCR技术检测HPV,在正常人群中大约可以有20-40%的阳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临床上检测HPV的方法,通常需要设定一个阈值,如下图。阈值设定的原理是尽可能包含所有的发病者,而不仅仅是技术能够检测到病毒DNA。每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其设定的阈值是不尽相同的,但都是通过大规模的临床病理对照,通常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几十万分或百万分调查后设定的。美国FDA批准上市能够应用的HPV检测方法有HC2,Cervista,Cobas和Aptima,共4种。其中,前2种不能进行分型,后2种可以检测14种高危HPV亚型,并能单独分出HPV16和18亚型。

目前,国内临床进行HPV检测的方法至少有30个以上,我们不能够通过文献找到这些方法是如何设定阈值的。如果阈值设定的不合理或过低,如上图黄线显示的,从技术上看,确是是检测到HPV DNA了,但却包含了大量的“正常携带者”。

因此,当你拿到一份HPV的检测报告时,首先,你需要确定,你的检测用的是什么方法。分辨它们其实也很简单。国际通行的检测方法中,HC2的检测结果为一个数值,Cervista为分组,cobas和aptima只能分出16和18亚型,其它12个亚型是不分的。如果不是这样的结果,就不是国际通用方法检测的。

其次,即便是真实的HPV阳性,天也塌不下来。

因为,HPV感染具有自限性。也就是说,像其它的病毒感染一样,如感冒,能够自行恢复,因而,HPV感染常常表现为“一过性”感染。如下图,黑色柱表示HPV感染率,在15-19岁,30-34岁这2个年龄段HPV感染率最高,这对应了性活动高峰年龄段。但每个年龄段至少有1/3的可以被自行清除,如灰色柱表示的,大部分年龄段的清除率在50%以上。也就是说,有30-50%以上的机会,HPV感染是可以自行清除的。这主要是依赖机体的局部免疫功能,而目前并没有有效的针对病毒的治疗药物。

HPV的清除是需要时间的。大约50%的人可能在半年内转阴,70-80%可能在1年内转阴,而剩余的20-30%可能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变为正常。因此,短时间内不需要反复去做HPV测试,因为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部分人HPV可能变成持续性感染。HPV的持续性感染是导致病变的最危险因素。

正常情况下,机体可以通过局部免疫系统清除病毒。因此,当机体局部免疫功能受损,如合并其他炎症,尤其是其它病毒感染如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容易使感染持续。当整个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如合并红斑狼疮、肾移植等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用抗肿瘤药物等,也肯定容易成为持续感染。合并感染HIV(艾滋病),则肯定容易导致宫颈癌的发生。因此,要能够清除体内病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机体免疫功能保持正常状态,保持局部清洁卫生防止出现其它感染等是非常重要的,比各种所谓的抗病毒药物要有效的多。

一般情况下,当病毒持续2年依然阳性,就需要进行检查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是相同类型的HPV,比如HPV16型。而如果现在是HPV的其它型,2年后查到的是HPV16型,这个是表示出现了一次新的感染,而并非持续感染。

现行的HPV检测方法,通常都是检测HPV的高危型(能够导致宫颈癌的HPV类型),而一般的低危型是意义不大的。如果检测出现HPV16和18同时阳性,是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的。

简单的说,当宫颈细胞学检查为阴性,宫颈活检做病理检查也为阴性,仅仅为HPV检测阳性,这并不说明存在病变,而常常仅为病毒携带状态。由于国内不同医院多种检测方法并存,可能大幅度增加了这种情况。即便真的HPV阳性,在多数情况下,也能够被机体清除,HPV的感染是自限性的。HPV的分型是有意义的,如果仅仅是低危病毒(HPV6/11)感染,是不需要治疗的,等待自然康复,但如果是HPV16和18同时感染,是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的。

本文系周先荣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周先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1-14